到2020年,上海信息化整体水平继续保持国内领先,部分领域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初步建成以泛在化、融合化、智敏化为特征的智慧城市。
创建面向未来的智慧城市,是上海建设“四个中心”和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的有效支撑。为加快推进上海智慧城市建设,让互联网更好地服务经济社会发展,上海市人民政府日前正式印发《上海市推进智慧城市建设“十三五”规划》。按照规划,到2020年,上海信息化整体水平继续保持国内领先,部分领域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初步建成以泛在化、融合化、智敏化为特征的智慧城市。
这是上海延续编制了三个信息化五年规划后,首次改为智慧城市五年规划。相关专家表示,这对于理解和推动今后一个时期上海将信息化与城市发展全面融合具有深远意义。事实上,上海在“十二五”规划纲要正式提出创建面向未来的智慧城市开始,已通过连续发布2011-2013、2014-2016两个三年行动计划,形成了相对完整的智慧城市建设顶层设计。
在具体内容上,本次规划提出智慧生活、智慧经济、智慧治理、智慧政务、智慧地标等五大应用板块。同时,聚焦信息基础设施、数据资源共享开放、信息技术产业和网络安全保障,完善一体化的智慧城市支撑体系。
上海市经济信息化委相关负责人表示,当今世界,互联网成为驱动产业创新变革的先导力量,围绕数字竞争力的全球战略布局全面升级,打造网络强国成为全球主要大国的共识。上海作为全国改革开放排头兵和创新发展先行者,亟需以智慧城市建设为抓手,服从服务国家战略,补齐短板,破解瓶颈,推动信息化与经济社会发展深度创新融合,促进产业转型升级,提升民生服务水平,增强社会治理能力,在践行新发展理念上先行一步。
与此同时,上海建设智慧城市依然面临着一系列挑战和瓶颈问题。一方面,随着信息资源的不断丰富,进一步激发了应用协同的需求,亟需在全局上做好数据共享和业务协同的机制安排,避免产生新的“信息孤岛”。另一方面,政府监管模式与信息化融合创新不相适应,不监管或过度监管都会造成矛盾,亟需形成多元共治、各方参与的市场机制。此外,智慧城市的应用感受度有待提高,沉淀在政府层面的数据资源价值尚未充分挖掘,亟需形成有效的政企合作机制,并注重消除“数字差距”。
为破解当前面临的问题,本次规划也凸显了“四个更加突出”的发展主线,即更加突出城市发展的需求牵引,结合城市经济社会发展和市民迫切需求,谋划推动智慧城市建设;更加突出信息化建设的应用导向,将建设重心从信息基础设施转为智慧应用,提升市民和企业获得感;更加突出激发活力的众创机制,发挥市场主体作用,将万众创新作为智慧城市建设助动力;更加突出建设成效的普遍惠民,加强智慧城市普遍服务,切实缩小不同群体和区域的数字差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