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过微信缴纳罚款,不到一分钟就完成操作;在国内首创将社保卡用作图书证,市民能在全市87家联网公共图书馆内实行“一卡通用”和“通借通还”……在厦门,“智慧城市”正在成为越来越具象的生活方式,为市民提供着越来越多的公共服务。“厦门智慧城市目前已进入实质性推进阶段,下一步将探索构建具有厦门特色的智慧城市标准体系总体框架。”昨日上午召开的“国际(厦门)智慧城市标准化高峰论坛”透露了这样的信息。
本届论坛由中国电子技术标准化研究院主办,厦门市质量技术监督局承办。来自中国、英国、法国、加拿大、印度、日本、澳大利亚的ISO/IEC JTC1/WG11注册专家和政府、城市、企业界代表齐聚一堂,就国际智慧城市标准化领域的发展趋势、标准化需求以及相关产业标准重点工作展开研讨。
国家智慧城市标准化总体组专家、ISO/IEC JTC1/WG11智慧城市工作组召集人钱恒认为,厦门经济基础较好,要在现有基础上再上新台阶,除了原有资源之外,未来应让更多的数据资源在城市的发展、管理中发挥作用,更多地聚焦到市民所需。
市质监局局长邱太厦说,在智慧城市建设领域,厦门已取得一定成效,但厦门智慧城市标准化工作尚处于起步阶段。下一步,质监部门将大力推动构建具有厦门特色的智慧城市标准体系总体框架,深入推进智慧城市的建设和发展。
安防行业是伴随着国家和民众对安全需求的升级而逐步发展起来的,而且目前已进入一个全新的历史时期。那么,智慧城市的建设到底会带来多大的安防市场增量?
智慧城市建设推动安防行业应用和技术升级
智慧城市建设究竟是如何进一步带动安防行业规模的?这要从安防产品的应用领域拓展和技术升级两个领域来看。
从应用角度看,智慧城市建设推动了安防产品的融合。原有的安防系统建设方式通常是条状的,只局限于某一个领域之内,通常也只用于满足安全防护的需要。举例来说,门禁企业的业务开始向社区信息化整体解决方案提供以及智能家居方向拓展。可以说,智慧城市的建设推动了应用领域间的融合,而这种融合则为安防企业基于自身技术优势扩展业务链条奠定了基础。
从技术角度看,智慧城市建设推动了安防技术的升级,从而带动市场规模的扩大。在智慧的要求下,安防产品的智能化程度提高,前端摄像头的智能识别和智能分析功能不断完善,未来可以在智能交通领域发挥出更大的作用,并且可以应用到一些非安全相关类的应用当中。
产业链横纵联合、寻求更多资金来源
正是因为智慧城市建设中对安防产品提出了更高的整体服务要求,需要安防企业不仅专注传统的硬件生产,更要着力研发硬件的“智能”水平,让硬件听懂人话,揣摩人心,解决需求痛点。这就要求传统安防企业与IT类企业合作,也就是产业链的横向合作。这种合作能让安防产品融入信息化色彩,让摄像头不仅能记录图像,还能自主分析图像,加上智能芯片的摄像头可以担当安防大脑了。
纵向联合在当今还是萌芽阶段,主要指的是安防企业生产产品后对运营服务的规划,用户购买产品只是第一步,而长久“粘住”用户的则是随后的运营服务。让用户从摄像头中不仅获得安全,还能从图像数据等信息中挖掘更多商业价值,这可是一本万利的生意,何人不买账?
从资金来源来看,安防项目多是以城市整体建设为单位,一旦投入就是大手笔资金,这其中更多的做法是采用政企合作,类似“PPP”模式。让政府提供项目资源和政策支持,让企业负责建设和后期运营,建成后可以授予企业一定时期的特许经营权,待建设成果初显成效并得到检验后,政府收回使用权用于民生,这样可以减轻财政压力,还能提高社会资本参与积极性。
不得不说,智慧城市建设为安防市场点燃了火苗,能否让星星之火燎原还需时间证明。至少,目前的安防市场正在迈向信息化和智能化轨道,也扩展了安防市场的应用领域,从家居、零售、日常消费等切入扩充业务种类,也让资本看到希望。
在不断的合纵连横、多方融资背景下,安防市场或许迎来新的机遇期,但需要一直秉承的是与城市建设融为一体,平台架构统一和信息共享利用仍是最大瓶颈,只有攻克两大难关,才能让安防市场“燃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