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真正实现数据的互联互通,还需要走很长的路理想中的城市大数据共享与交换平台是拥有标准的接口连接各个部门各个行业的系统平台,可以即时动态地采集所允许的多维度的数据,实现充分的数据融合和信息共享,然后再对数据进行建模分析,给领导作为决策的重要依据。但现实中是很难做到的,并不是技术的障碍,而是受制于机制上的弊端,没有数据供给的标准,你要用其他部门的数据需要走流程审批,费时费力,原有的信息化建设都是各自为政,彼此相互孤立,技术上不统一,你要让他们全部按要求提供标准接口是相当困难的,所以他们经常只能导出数据并用人来检查审核后才给使用,这离理想中的智慧城市大数据相距甚远,严重地影响了政府对社会的精细化管理,这问题是一定要解决的,只是时间早晚的问题。
2、 光有智慧平台是不够的,政府首先要改进管理方式和提高运营效率智慧城市建设的主要目标就是为了解决城市中突出的社会问题,让老百姓的生活更加便捷、舒适和安全,这不仅仅需要运用各种先进的信息技术去构建各行各业的智慧平台,而且需要政府大幅度地提升城市管理水平,平台与管理都跟上去了,才能发挥最大的效能,并且随着云计算、大数据、移动互联网等新技术的快速发展和普遍应用,政府对市民、企业对客户的服务开始朝着精细化、个性化、便捷化、高效化方向发展,这更加要求政府提高管理能力和运营效率。
3、 缺乏有效的商业模式,智慧城市运营未能充分发挥市场的力量我之前一直在强调运营,平台不运营,或者没有有效的运营,那是死的平台,运营带来用户,用户带来数据,数据带来价值,只有有价值了,平台才有生命力,才能真正地服务于民众,但我同时又认为运营是一个好大的坑,需要很多的时间、物力、财力和精力来填,填得好芳华永驻,填不好臭名远扬,所以不少厂商都只想做建设,一提到运营就跑得快跑得远。因此你可以看到目前很多所谓的智慧城市建设都只是搭起了“壳”,还缺少智慧城市的“核”,核在哪里?什么是核?
者认为是一套长效的机制,包括统筹建设、平台运营和管理的长效机制,建设是持续性的,不可能一步到位,在持续的运营中不断也优化建设,在持续的管理提升中不断地优化建设,运营的核心目标是建设有效的商业模式并让平台持续创收,充分调动市场的热情和参与,让各参与方都可以获得可观收益,实现平台自身的造血功能和发挥产业带动作用,这才是正确的、伟大的智慧之路。三大问题就好像三座大山压得让人喘不过气来,由此可见智慧城市也并不一定一味地强调高科技与先进性,适合的可运营的才是最关键的,遵循市场规律,政府该管的管该放的放,应该充分发挥市场与企业的作用,将主动权交给他们,政府充当背后的推手,形成“企业在前,政府在后”的合作模式,最终让各参与方都获得收益,这样才能做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