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日,第十八届世界冬季城市市长会议在沈阳召开,沈阳市政府市长姜有为做“奋力走出一条转型创新发展新路”的主旨演讲。
“世界冬季城市市长会”创立于1981年,其宗旨是联合地处北方、气候相似的城市,鼓励信息和技术的交流,以解决冬季和寒冷气候给城市带来的共同课题。1985年沈阳承办了第二届冬季城市市长会议,时隔33年第十八届世界冬季城市市长会议再次在沈阳举办,本届会议主题为“冬季城市,让生活更美好”。
沈阳城市的特征——
通航城市101座
目前,沈阳已开通国际、国内航线155条,通航城市101座,旅客吞吐量今年有望突破1900万人次;沈满欧、沈连欧累计双向开行125列、5769车。城市公交运营线路全长1014公里,地铁累计运营里程近4000万列公里。沈阳拥有科研院所102家、普通高等院校47所,省级以上工程实验室、工程研究中心、企业技术中心877个,建设产业技术创新联盟45个,每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达19.7件。城区人均公园绿地面积13.23平方米,饮用水源水质达标率、生活垃圾处理率均为100%。
沈阳面临的挑战——
受“城市病”困扰
在城市运行方面,产城融合不够,水、电、气、热、路、污、讯等基础设施配套存在短板,教育、医疗、养老、文化、体育等优质公共服务供给不足,也备受交通拥堵、资源短缺等“城市病”的困扰。
在体制机制方面,科技与经济结合不够紧密,表现为“科技强、创新弱”;开放型经济体制不够灵活,开放水平有待提高。同时,在城市管理、公共服务等领域也有体制机制性矛盾。
沈阳的转型创新——
■产业转型升级
建设东北区域金融中心,引进高层次人才
发展现代金融,建设东北区域金融中心,大力发展科技金融、产业金融,解决“融资难”“融本难”问题。
引进顶尖人才、杰出人才、领军人才、拔尖人才等高层次人才,培养一批具有“工匠精神”的高技能人才。
■城市品质提升
建设智慧城管平台、公共安全管理平台
推进全域规划、“多规合一”。以浑河为新的发展轴,确立“东山西水、一河两岸、一主三副”的空间发展格局。
在精致建设上,围绕完善城市功能,构建立体综合交通网络,实施综合管廊、防洪排涝等工程;围绕打造城市新形态,抓住“智慧城市新体系、大数据产业链、工业互联网发展”三条主线,加快建设新型智慧城市。
在精细管理上,建设智慧城管平台、环保110平台、公共安全管理平台,将数字城管划分为若干单元网格。
■社会管理创新
解决住房难停车难,扩大优质公共服务供给
发展住房租赁、教育医疗、健康养老等社会事业,积极解决“住房难”“入学难”“看病难”“养老难”“停车难”等各类社会问题,扩大文化、体育、旅游等优质公共服务供给。
■深化关键改革
“开发区+主题园区”“管委会+平台公司”模式
剥离开发区社会管理职能,创新园区开发方式,实行“开发区+主题园区”“管委会+平台公司”发展模式。
推进科技体制改革,完善科技评价体系,赋予创新团队和领军人才更多自主权,打通科技成果转移转化通道。
■国际化营商环境
沈营商环境排名第69位,同比上升23位
引入世界银行评价标准,深化“放管服”改革,优化企业开办和工程建设项目审批流程,实行外商投资准入负面清单,在通关便利化、贸易便利化等方面大胆探索。
根据第三方评估,去年底沈阳营商环境排名相当于190个经济体的第69位,同比上升了23个位次。
目前,沈阳已与180多个国家和地区建立了经贸关系,已有德国宝马、美国通用等96家世界500强企业在沈投资运营项目160多个。
冬季城市发展的
“他山之石”
■韩国首尔:引入公交智能管理体系,公交使用氢气零排放
首尔经过快速发展,也出现了交通拥堵等城市问题。昨日,韩国首尔市副市长尹准炳表示,针对公交拥挤,发展地铁,已建设350公里地铁,占出行比的40%;加大公交投入,引入公交智能管理体系;对于停车难,1980年前建设的社区要求开辟专门停车区,在较宽道路划停车线。对新建社区要求开发商建设公共停车场。在高峰时段私家车出行需拼车出行,在不同时段对进入市区车辆实施收费等。
未来首尔公交车辆更换为氢气实现零排放。
■英国贝尔法斯特:发展区域研发中心,实施可持续发展计划
英国贝尔法斯特市市长迪尔德丽·哈吉说,制定了城市2035年远景规划,在城市规划中,投资发展商业和住宅,希望打造成为智能城市。建设区域研发中心,制定支持中小企业发展的政策。
同时,贝尔法斯特市加入了100个最可持续发展计划,应对洪水、基础设施建设等。在体育、文化活动中,希望有更多的人参与到体育和文化当中,在城市北部发展影视行业等。
中外双方发布
IT、环保等10项目
在世界冬季城市工商界合作交流会暨项目发布和对接会上,围绕“交流合作,共享发展”主题,凝聚各国工商界合作共识,促进各城市间商品贸易往来,为参会城市搭建起经贸交流和项目合作的有效平台,实现资源共享。
沈阳市贸促会表示,会议设计了“项目发布”和“项目对接”两个版块。“项目发布”版块发布中外双方的10个项目,涉及旅游、IT、环保等领域;“项目对接”版块有20余家国外企业与50余家中方企业采取分桌交流的形式,进行一对一项目对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