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降低改革政策推行的阻力,抓教育、重宣传和互通利,是平衡各利益群体达到全民共识的最好途径。
在推行新能源发展,实施能源转型的道路上,不断推出的创新技术和前置政策很可能遇到各种阻力和怀疑。近年来在能源转型道路上日益成为世界各国标杆的德国是如何获取更多支持和信心的,也许对很多国家的能源转型政策制定和设计具有借鉴意义。
首先从教育抓起。每年的6月,德国会揭晓新一年度的“节能冠军中学”。来自16个联邦州的中学通过网上投票将会选出能源之星学校,获奖学校将获得约5000欧元的奖金。奖金不高,但对孩子们能力的锻炼不言而喻。此外,每个学校都可选择本州内强势能源企业进行合作,在评审团里,除了教授官员通常还有几位关心环保的当红歌手影星,媒体合作也大多选择高端时尚的杂志和互联网平台,总之这个活动带给年轻人们的感觉是:我们在做一件很酷也很有意义的事。
润物无声,从娃娃抓起,不需要太多分析就可领会,德国人在这个项目里彻底展现出的善于在一件小事里倾尽心思关注细节的超强资源整合能力。
其次是高度重视在客户心中的形象。德国在配售分离后,由于市场竞争的深入,分分合合壮大倒闭,2014年年初德国终端售电商共有1000多家。这些公司在初始阶段要和传统电力公司竞争,后来还需要跨区延伸业务,现在又在新兴业务如充电和储能方面彼此展开激烈的竞争,所以很多售电公司最需要的服务是如何阻止客户流失和吸引客户加入。
因此,新型的客户数据库管理和智能分析系统是很多售电公司急需的互联网端服务,也有很多提供各种专项服务的公司应运而生。比如,有家柏林互联网创新公司,就可以根据SAP的客户信息系统直接分析客户数据,通过大数据分析来电时间和投诉次数进行智能判断,在客户冒出更换电力公司的念头之前就推荐公司主动联系客户进行新价目的游说活动,最大限度防患于未然,留住主要客户。这种智能化的电力客户信息管理系统对于加强服务体验是非常重要的手段,同时也是能源电力行业推行各种套餐服务和定制项目的背景依据。
此外,还要早做准备,学会平衡多方利益。受2011年3月福岛事件影响,德国总理默克尔宣布,2022 年之前停用所有的核电站,并逐步以新能源取代传统能源。现在距离德国核电站完全关闭的大限还有8年,德国三大电力公司开始私下打起小算盘,共同提出了所谓“坏账银行”的概念。坏账银行相当于一个公共信托。电力公司推出这个想法的目的是要转移弃核风险。坏账银行一旦建立,政府必须要履行对于核电站妥善处理的义务。根据计划,电力公司将投入300 亿欧元的储备金。
所谓坏账银行,本质就是拖政府下水买单,不然的话就法庭上见。如果判决由宪法法院和欧洲法院(欧盟的最高法庭)做出不利于德国政府的判决,那么德国政府可能会被迫支付电力公司高达50亿欧元。这将导致政府早先提出的平衡预算目标落空。德国意昂集团(E.ON)和莱茵集团(RWE)公司已经向政府提交了有关的项目报告,希望与政府快速进入到谈判阶段。
坏账银行的提出看似电力公司强势与政府对抗,但其实也是社会妥协的必然。废弃核电政策决定的时候,电力公司自然不敢也不愿冒天下之大不韪公然反对。但是随着实际操作的进账,政府也意识到当初雷霆万钧的决策背后还是有很多需要平衡考虑的细节,因此如果双方都有意愿亡羊补牢,再把丢羊的损失算算清楚,于国于民也未必是件坏事。
由上面三个小例子可以看出,要降低某些改革政策推行的阻力,抓教育、重宣传和互通利,是平衡各利益群体达到全民共识的最好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