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概念持续得到普及,使得越来越多的人开始萌生对更加便捷、舒适的生活环境的渴望。于是,包括智能家居、智能电网、车联网、可穿戴设备在内的物联网概念应运而生,并且渐渐被商家赋予“翻开新一页”的重任。
前不久,OFweek2015中国智能家居产业峰会如期在深圳举办。其间,火爆异常的场面也从侧面揭示着各路商家准备进军这一“新高地”的雄心壮志。
实际上,步入2015年以来,众多商家都对开拓智能家居市场产生极大的热情。今年4月,青岛海尔发布致力于打造智慧生活统一入口的手机APP“U+”,随即又认购兆驰股份定增的3000万股,大力推行U+生活战略;小米为布局智能家居生态链,共计投资超过50家公司,且时下已有10余家公司推出新型产品;阿里巴巴在争取全面进入智能生活领域的同时,通过阿里云推出阿里小智;京东则为硬件创业者提供众筹并正式启动JD+计划;腾讯、美的更是分别建立凭借微信公众账号接入硬件设备的QQ物联智能硬件开放平台和M-Smart智能家居平台。
然而,与商家的热情相比,当前国内智能家居销售市场呈现的状态可谓令人大跌眼镜。不仅展会现场鲜有消费者表露出对于新产品的兴趣,各大线上购物平台的智能家居类商品销售业绩也不甚理想。例如,现今通过淘宝能够找到的智能家居产品约31600件,但有一定销量的几乎都是低于200元的商品,且单款产品的月最高销量仅为1500件左右。
对此,一些行业专家分析,智能家居商品不能被更多消费者接受,原因来自于多个方面。首先,新产品的价格过于昂贵。比方说,一款智能马桶售价高达2000元,一款智能音箱售价达到500元,即便是一款智能灯泡售价亦达到100元,加入“智能”二字作为前缀的商品无一不是身价不菲。其次,这些高价产品并未真正抓住消费者的心理需求。举例来说,智能马桶也好,智能音箱或智能灯泡也罢,其实都不足以使消费者从中感受到生活环境得到质变。“它能做的家务我自己也能做,那就不如我自己勤快一点儿。”此前,一位消费者看到某款售价1500元的扫地机器人时这样说道。另外,这些智能家居商品难以为各个年龄段、各个领域的人们带去良好的用户体验。例如,感应装置缺乏传统装置的安全感,相对复杂的操作界面也不适合老年人使用。类似的“智能”意义更在于炫耀,难脱华而不实之嫌。
既然如此,力争向智能家居领域拓展的商家们应该怎样改变现状呢?在部分业内人士看来,这还需从以下几点着手改进。
第一,相关部门应尽快通过市场调研来制定并推行统一、完善的智能家居行业标准,使得商家能够有所依据,且以此开发规范有序的商品,真正实现信息共享、互联互通与系统兼容。第二,商家应及时转变观念,暂时放缓盈利,减少生产诸如智能马桶、智能音箱、智能灯泡这样实用性较低的商品,转而以培养稳定用户群体为先,尝试研发一些能够给人们日常生活带来质变,并且价格相对易于被人接受的优质产品。第三,商家在研发、生产的过程中应该更加用心,尽量满足不同年龄段、不同领域的用户需求。比如,可以尝试将一款智能商品做成老年人版、成年人版和儿童版,方便各类人群使用。凡此种种,或能让智能家居进入千家万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