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医疗是医改突破口

责任编辑:editor014

2014-10-09 11:31:03

摘自:财新网

杭州市卫计委主任称,利用信息化手段,为患者就医、医生问诊提供更便捷、高效的服务,在优化就诊环境的同时,使有限的医疗资源利用最大化。作为医改标兵的杭州,正率先推动“智慧医疗”工程。这场体制内的革新迅速在市、区两级医疗卫生系统中铺开,做到了全国其他城市难望项背的区域网络互联。

杭州市卫计委主任称,利用信息化手段,为患者就医、医生问诊提供更便捷、高效的服务,在优化就诊环境的同时,使有限的医疗资源利用最大化。作为医改标兵的杭州,正率先推动“智慧医疗”工程。这场体制内的革新迅速在市、区两级医疗卫生系统中铺开,做到了全国其他城市难望项背的区域网络互联。有了互通的网络和整体推进的可能,借信息化手段优化就诊流程、搭建分级转诊的平台也就有了实现的途径。   

然而这场被推崇为将新医改“建立分级转诊体系”落地的创新改革实践,同样遭遇难以突破的体制壁垒。在新医改的诸多困境中,杭州市卫计委另辟蹊径,探索以智慧医疗去推动新医改落地。   

广义的“智慧医疗”的核心在于,利用信息化的手段,结合现下热门的移动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技术,为患者就医、医生问诊提供更便捷、高效的服务。在优化就诊环境的同时,使有限的医疗资源利用最大化。   

如今,为了“智慧医疗”的可持续发展,杭州开始以签约全科医生为纽带建立守门人制度,并将引入社会资本,开拓健康、养老产业。   

这场体制内的革新背后有着怎样的逻辑,以信息化促进医改落地是否可能,社会资本的引入意味着怎样的可能性?近日,财新记者专访了杭州市卫生计生委主任滕建荣。   

有所为有所不为   

财新记者:我们知道,信息化建设并不是新医改的核心内容。杭州市为什么会选择信息化作为医改的突破口?   

滕建荣:新医改这五年有很多成绩,但是老百姓感受不深,主要是看病贵、看病难、看病繁的问题没有得到完全解决。   

由此,当我们去分析这些问题背后的原因时发现,针对看病贵,主要原因是体制设计问题,当然医院也是这个需要改革的体制中的受益方。而看病难、繁,主要原因是卫生系统缺乏自我革命的勇气和智慧。因此,后者是我们要着力改变的内容。信息化则是帮助解决这些问题的手段。   

财新记者:怎么理解“看病贵是体制为主,看病难、繁是卫生为主”?   

滕建荣:据我的分析,看病贵主要有四方面原因。一、以药养医的政策诱使医院创收。这是上世纪50年代国家给的政策,作为对医院的补偿,总体说是制度设计的问题。二、保险体制不健全。保障不全面、水平低,城乡也有差别。三、看病按项目收费,会诱导重复检查。互联网时代,我们已经有大量数据显示,治疗某种疾病,可以走哪几条路。所以现在也在探索单病种管理,但这个需要多方政策协调才能让医院很好执行。四、公立医院垄断的环境下,医院缺乏竞争,仅仅靠内部改革效果不好。现在放开社会资本办医,但总体占比仍极低。   

看病难、繁的原因则有三。一、医疗资源布局不合理,城乡差距大。比如在杭州主城区,出租车一个起步价就能到的范围内就有省市级4家大医院。二、没有形成以预防为主、分级诊疗的行医模式。大医院心态很复杂,虽不希望门诊量太大,但病人又意味着收入,没有动力让病人向下转诊。三、病人就医模式需要改变。现在都喜欢到大医院看名医,主要是因为基础建设不够、从众心理、医保没有限制。报销比例有一定区别,但是差距不大,作用有限。   

针对看病贵的问题,我们认为,体制是主要原因,而医院、几十年来在这样的体制下活得也很好。所以仅仅靠卫生系统,对这些问题能做的很有限,比如以药养医、按项目收费、缺乏竞争等等,希望国家加快顶层设计,形成共识合力,我们目前也已经在破除以药养医综合改革方面作了积极探索。   

针对看病难、繁,我承认我们是主要原因,我们自我加压。我个人曾主管过几个医院,从一个卫生人的角度出发,首先要敢于担当和有所作为,如果要靠制度完全解决以后,我们再出来作为,那就是不作为。   

同时,以我对医学的理解,医学是自然科学和人文科学高度融合的学科,医学本身是有局限的,不能脱离病人的感受。   

以我们提出,医学有局限勇于攀登,服务无止境追求卓越。   

财新记者:“有所为” 指的就是在你任期内开始的“智慧医疗”工程?   

滕建荣:是的。我们多少年来就想有机会担当一下,如果我们不做,群众虽有抱怨但又无奈。   

财新记者:最初是怎么提出“智慧医疗”概念的?   

滕建荣:据我们统计分析,多年来,老百姓反映最集中的问题就是“三长一短”(挂号、收费、候诊时间长,就诊时间短)。所以,我们希望从老百姓最急切的问题上推进医改。在这样的思路下,提出了“智慧医疗”。   

“智慧医疗”最初的概念,就是用信息化的手段改善医院的就诊流程,现在“智慧医疗”几乎涵盖了医疗卫生信息化建设的各个方面。   

财新记者:“智慧医疗”建设到现在,有了哪些成果?   

滕建荣:一是“全覆盖”智慧结算。市民卡智慧医疗结算服务将覆盖医院内所有需要支付和结算的环节(门诊、出入院、检查、后勤服务等),据统计,诊间结算受益人群已超过 360多万人次,平均每人在医院节省1小时左右时间。二是“全人群”受益。除了持有市民卡的市级医保人群外,外地病人使用浙江杭州健康卡、省级医保病人持省医保卡在所有市级医院均可享受等同于市民卡的智慧结算服务。三是全自助服务。实现门诊、住院全流程一条龙自助服务(办卡、充值、预约、挂号、查询、缴费、化验单打印等),目前又开发了掌上杭州智慧医疗APP。四是全城通应用。目前公立医院、社会办医已全面应用,下一步县(市)所有医院和乡镇卫生院均要实现此功能。   

这些工作的价值都是可以计算的,它缓解了医院和城市的拥挤,节约了人力资源成本、提高了就医舒适度。   

总的来说,这几年,我们比较欣慰的是,以问题为导向,围绕百姓的方方面面,建立了以“智慧医疗”为顶层设计,理念先行,手段跟进,部门政策配合的“杭州模式”,在缓解看病难繁上,广大医务人员的付出,得到了百姓认可。

链接已复制,快去分享吧

企业网版权所有©2010-2025 京ICP备09108050号-6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4934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