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春刚过,家住乌当区下坝镇的罗佑晴发现自己眼部红肿。和往常一样,她坐一个小时中巴车来到乌当区人民医院排队挂号。五官科大夫检查后作出诊断:急性结膜炎,口服加外用药即可缓解。
在乌当区人民医院医保信息科科长张佐成看来,罗佑晴完全不用跑这么远的路看病,在乡镇卫生院就能诊治。而现实的情形是,在区医院每天接诊的1000余名患者中,有半数患者都属于“无需跑路”的小症候。
无论大病小病,患者都扎堆到区级医院就诊,导致乡镇卫生院医疗资源闲置、区级医院人满为患,不能把医疗资源有效施予最需要的病人,曾是阻碍乌当区医疗服务能力提高的一大“瓶颈”。随着该区智慧医疗项目的实施,这一局面有望在未来两年内被改变:乌当区将以实现全区医疗信息互联互通,医疗资源、技术、诊治有机整合为抓手,初步实现患者的分级诊疗和逐级转诊医疗。
“智慧医疗项目的核心,是建立一个区级卫生信息系统,并以系统为媒介,实现区域内所有医疗卫生机构的互联互通。”乌当区卫食药监局副局长秦德盛说,患者喜欢扎堆到大医院就诊,归根结底是对乡镇卫生院的医疗水平缺乏信任。系统搭建好后,区级医院专家可在网上直接指导乡镇卫生院的诊疗工作。
以眼部不适的罗佑晴为例,她可以首先选择在下坝卫生院就诊。如果卫生院不能满足就诊需求,会把罗佑晴的病历通过智慧医疗系统直接传送至乌当区医院,由区医院专家作诊断。
初步预计在未来两年内,乌当区将投入5000万元用于辖区卫生信息系统搭建、乡镇医疗卫生基础设施改造。“今年内,乌当区将首先完成疾控中心实验室设备的购置、4所乡镇卫生院与1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标准化改造,为智慧医疗项目的推进打好基础。”秦德盛说。
建立分级诊疗制度,很重要的一点,就是借助医疗IT技术实现患者在不同医院的在线转入、转出和医患之间的在线交流。基于这一点,在智慧医疗项目推进过程中,乌当区将重点加强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档案建设工作。“今年内,有38所基层卫生室的改造及设备购置工作将有针对性地展开。”秦德盛说,基层卫生机构的医疗档案建设,有助于实现患者的体检、检验报告在区卫生信息系统中流通,方便医生查看,也避免了重复检查。
如今,随着辖区智慧医疗项目的有序推动,乌当区提出力争到2016年实现60%病人不出乡镇、90%病人不出区的目标。
在乌当区智慧医疗项目的构成中,实现分级诊疗只是一个基础。在这个系统上,更多的事情将成为可能。比如,下一步可能会建立全生命周期健康档案——患者通过网上检索健康档案,实现自我健康管理;医疗机构之间则可通过共享诊疗信息、检查检验结果互认,降低医疗费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