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开放四十年:医疗改革大变迁

责任编辑:zsheng

2018-09-12 10:54:37

摘自:中国产经新闻报

改革开放40年,各行各业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这其中,医疗领域的变化尤为突出。从“赤脚医生”到“业内专家”,从“乡村诊所”到“专业医院”,沧桑巨变中,见证了我国医疗事业的飞速发展。

改革开放40年,各行各业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这其中,医疗领域的变化尤为突出。从“赤脚医生”到“业内专家”,从“乡村诊所”到“专业医院”,沧桑巨变中,见证了我国医疗事业的飞速发展。

改革开放40年来,我国在医疗上取得了一系列成就,重大疾病防治工作扎实推进,公共卫生服务和保障得到提高;社区卫生服务加快发展,新型城市卫生服务体系正在形成;医疗机构管理得到加强,医疗服务更加规范;城镇职工医疗保险覆盖面进一步扩大,城镇居民医疗保险开始试点;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覆盖面扩大,农村工作得到加强;中医药工作稳步推进,中医药事业得到进一步发展;中央和地方政府卫生投入显著增加。

我国已从过去那个现代化的“迟到国”,变为现代化的“实践中心”;从世界的跟跑者,变为“让全世界仰望的‘北极星’”。在医疗卫生领域,无论是医疗保险还是医疗技术,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医保制度:老有所医

在辽宁省本溪市,记者采访了一位患糖尿病多年的患者赵梅(化名)。她精神矍铄的状态根本看不出已近杖朝之年,记者跟随赵梅来到家中,发现卧室中一个柜子上的瓶瓶罐罐格外引人注目。

“我这些年吃这些药可是吃够了。”赵梅说,老话说吃得多,喝得多,尿得多,体重少,这是我们糖尿病人的典型症状。

说起医保,作为本市钢铁研究所退休老职工的赵梅就打开了话匣子,“自从我1990年查出糖尿病,现在已经28年了。”赵梅追溯道,记得刚开始吃药吃的是西药,后来吃的时间长了,已经产生抗药性了,就又改成吃中药了。

赵梅指着柜子上的瓶瓶罐罐为记者解释道:“这个是二甲双胍缓释片和瑞格列萘,这两种药都是治疗糖尿病的西药,但是我这个糖尿病还引发了心脏病,所以我每天还需要吃其他药,每个月吃药钱大概在300元左右。”

赵梅回忆说:“我记得大概在十几年前,身边好多老同事我们一起办理了医疗保险,有了医保后,现在看病都不用挂号钱了,去了直接开一张单子,非常便利,像我们70岁之后看病基本上都不用额外花钱。我每月的药国家补贴80%,我自己只负责20%,一年下来省了不少钱。”

和赵梅一样,医保制度的推进让很多患病人士用近十年时间编织起世界上最大的全民医保网,医保覆盖率超过95%,城乡居民看病基本告别“自费时代”。

截至2017年,我国基本医保参保人数已达13.5亿,参保率稳定在95%以上。对一个人口众多、幅员辽阔的国家来说,这无疑是一项惊人成就,得益于国家的巨大投入。

《民调蓝皮书:中国民生调查报告(2015)》指出,62.7%的受访者认为生活比5年前好了,医保对缓解家庭医疗压力有积极意义。我国医保制度还得到国际上的高度评价,权威医学期刊《柳叶刀》称赞中国医疗保障体系的发展令世人瞩目,值得他国借鉴。

事实上,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和医疗水平的不断提高,我国医疗体系不断改革与完善。从2009 年至今,中共中央与国务院等国际机构相继出台了《关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意见》、《关于开展城乡居民大病保障工作的指导意见》等政策,将“有效减轻居民就医费用负担,切实缓解‘看病难、看病贵’”、“建立健全覆盖城乡居民的基本医疗卫生制度,为群众提供安全、有效、方便的医疗卫生服务”作为我国医疗改革的近期目标及长远目标。

2013 年以来,我国医疗财政补助标准及住院费用报销比例不断被提升,新农合及城镇居民基本医保人均补助标准已经提高到280元,政策范围内住院所花费费用报销比例分别约为75%及70%。覆盖范围扩大的同时,部分省份试行了新农合及城镇居民基金购买商业保险的形式,建立了新型的城乡居民保险制度,大病保障制度及医疗救助制度持续完善发展,截止到2013年,新农合大病保障范围已有20余种。我国的社会大众健康得到多层次、多角度、多体系的保障。

本溪市本钢总院相关负责人在接受《中国产经新闻》记者采访时表示,本市70岁以上的老人每人都会有一张属于自己的信息卡,上面标注着老人的姓名、年龄、身份证号、编号。老人看病只需携带自己的身份证、信息卡和健康查体簿到医院办公室登记信息,由相关工作人员预约主治医生,检查诊疗结束后安排病房。在住院期间所有诊疗项目均由主治医生或护士通知引导,住院手续、出院手续皆由工作人员办理,老人无需操心。

医疗技术革新

十七大报告首次提出“健康是人全面发展的基础”,十八大报告再次强调“健康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必然要求”,十九大报告中明确指出“实施健康中国战略”更充分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思想,更揭示了医疗工作的精髓。

改革开放40年来,我国的医疗技术也有飞速的进步。

据记者调查,近日《柳叶刀》发布全球最新HAQ(医疗质量和可及性)排名,我国HAQ排名从2015年的全球第60位上升到了2016年的第48位,一年间上升了12位,是中等SDI(社会人口学指数)国家中进步最大的国家之一。

而去年《柳叶刀》发布的HAQ排名结果中,自1990年至2015年的25年间,我国是医疗质量进步幅度最大的国家。从中国医疗质量连续两年的排名可以看出,我国的医疗技术能力和医疗质量水平提升成绩已经获得国际广泛认可。

原辽宁省本溪市水泥厂医院院长赵桂琴,退休已经整整18年了。

当记者问到当年医院的情况时,赵桂琴说道:“我们医院是基层医院,麻雀虽小但五脏俱全,有内科、外科、儿科、妇产科、牙科、眼科、放射线科、功能科、彩超科,还有X光室,但是医疗技术相对于大医院来说还是有一定差距。”

赵桂琴说:“我印象最深刻的事就是抢救患者,比如抢救心梗患者,我们医院接触的比较少,一般遇到这种情况都转移到大型医院,但是有一次来了一位心肌梗塞的重患,我们也请了大医院的专家会诊,指导我们对患者的治疗,这也是对患者负责,这些事还是挺难忘的。”

“治好一位患者,我们比家属还高兴。”赵桂琴坦言,患者的生命和我们医生同等重要。我们也遇到有的重患,就是刻不容缓,我们医院没有血库,如果大夫觉得可以进行治疗就留在医院,我们马上派人到血站去取血去,有家属觉得我们医院设备还是存在很多问题,人员的力量还是不齐全的情况下,就立刻转到大型医院,一刻都不能耽误。

赵桂琴告诉记者,治疗急性心肌梗塞虽然按照书本上讲都有一套规范,要遵循一套原则,但是每个病人身上表现程度不一样,抵抗力不一样,用药也会有所不同。我们经常请到本钢总院、二医院知名专家来到我们医院协助我们,给我们做一定的指导。对于基层医院来说,既提高我们的业务能力也让患者得到更好的治疗。

“我们医院和成熟医院相比虽然还有一定的差距,但是很多老百姓信得过我们,那些年我们基层医院搞得还不错。”赵桂琴脸上洋溢着灿烂的笑容,继续说,业务上我们培养了一批优秀的人才,也送出一批医生到各地进修,得到院里领导的大力支持。

“以前我们都是X光透视和拍片,现在有了核磁和CT等,医院去了基本都是做CT,能更加清晰一些。”赵桂琴表示,医疗技术的进步包括手术中医生个人技术和设备上的进步。国家医务人员的能力在不断提高,也逐渐引进国外的技术。不得不说,这些年都取得了较好的成绩。”

全国政协委员、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副院长鲁友明表示,40年前,中国大部分农村和乡镇地区处于“赤脚医疗时代”,医生水平不高,缺乏对疑难重症病例的诊疗能力,再加上交通不便,这些患者难以转诊到大医院。改革开放以后,中国医疗卫生建设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很多疾病的诊疗水平已达到世界一流。随着城市化进程加快、偏远地区交通改善,以及分级诊疗制度的推行,广大农村和乡镇地区的重症病人可适时到城市的大医院诊治疾病,整体人民健康水平得到提高。

尽管如此,我国在医疗改革中还存在公立医院改革面临的困境、医疗资源分配不合理、医疗卫生管理体制尚不完善等一系列的问题。

政府也要采取一系列的措施加快我国公立医院体制机制改革进程,取消“以药补医”,建立科学的补偿机制,健全城乡基层医疗服务网络等。

总之,我国医疗改革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新的问题也随之而来,因此我们要在变化中寻找突破点,以人民健康为根本,不断推动我国医疗卫生事业健康有序发展

链接已复制,快去分享吧

企业网版权所有©2010-2025 京ICP备09108050号-6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4934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