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60年代穿行在街头的老爷公交车,到如今坐在BRT上用4G网络刷微信微博,伴随城市变迁,常州市民交通出行除了便捷以外,也越来越舒适。
记者顾弥纶:“我现在是在公交14路车上,坐了两站下来,我发现它的起步特别平稳,没有颠簸的感觉,而且仔细看驾驶员的座位,是没有排档杆和离合器的,还真有点高大上的感觉。” 公交驾驶员王超已经有17年驾龄,让他觉得幸运的是,今年公司新购置的10辆新能源车全部投放到他所在的车队,他也在第一时间开上了油电混合动力车。几天开下来,乘客纷纷反映说这车坐着特别平稳。
1997年刚参加工作,王超最先上手的是一辆10米长的东风牌汽油公交车,除了行驶噪音大、尾巴冒黑烟外,一到夏天车厢温度就有40多度。“一般在副驾驶放一盆水,然后停下来毛巾搓一下,擦把脸,再继续开。” 之后的十多年,14路上的公交车从汽油车变成了柴油动力空调车,之后CNG、LNG天然气公交车的出现,让“黑烟车”成为了历史。 截至目前,全市使用天然气等清洁能源的公交车、长途客运车比例接近30%,出租车油改气比例96%,分别接近和大大超过国家A类城市低碳交通运输体系评价指标。
与此同时,常州力推的“智慧交通”,让市民拥有了更为愉快的出行体验。如今,常州公交B12线以及所有BRT站台已经实现免费4G网络覆盖,计划在年内完成1000辆公交车车载wifi覆盖,明年一季度实现全覆盖。同时,依托智能调度ERP系统建设的“掌上公交”,发布三个月下载量达到100万次,目前日点击量也持续在10万次左右。 市公交集团公司科技部部长周红卫表示:“我们通过掌上公交,就可以知道这辆车离我们这个站还有多少距离,这样的话可以规划我们的出行,减少乘客出行的成本,来提高他的出行的体验。”
除了“掌上公交”,市交通运输局推出的公众信息服务软件“常州行”,还具备手机召车、订购车票、失物查找等功能。目前每天通过96196热线召车成功的超过8000次,成功率80%。今后,常州交通将重点打造“一个手机、一个网站群、一个热线、一张交通卡、一个平台”的“五个一”工程。
市交通运输局副局长李建新表示:“我们目前正在逐渐推行一卡通工程,到今年10月份,可以实现常州大市范围金坛、溧阳公交一卡通,目前我们也正在做计划,把公交卡推广到出租车、城际巴士,以及今后的公共自行车和地铁领域,让市民实现“一卡在手,通刷无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