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中国之声《新闻晚高峰》报道,当前,我国城市化进程中交通问题十分突出。不仅北京、上海、广州等一线城市面临严重的交通拥堵问题,二、三线城市也逐渐出现各类交通难题。面对频发的“城市病”,互联网、大数据等新技术成为解决问题、实现智慧交通的新药方。智慧交通究竟分为几个阶段?技术飞速发展,人们还有多久才能享受科技带来的红利?
近年来,我国城市化不断推进、机动车数量快速增长,城市道路交通的各种问题凸现。随着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移动互联网等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为智慧交通提供了强大的技术支撑。近些年多家地图企业也都在技术上不断探索,力图通过技术来撬动智慧交通的发展。百度地图事业部总经理李东旻在此前接受采访时表示:“拿全身的血液做比喻的话,当你的主要血管发生一点堵塞时,其实可以进行旁边血管的分流。交通数据也是一样,产生了大量的动态数据后,我们跟各个地方的交管局进行深度数据合作。”
除了在企业内部寻求技术突破外,本周高德地图宣布携手中国公路学会,成立未来交通与城市计算联合实验室,力图在未来实现产学研一体化。高德软件有限公司交通管理解决方案部总经理吴泽驹表示,传统产业遇上新兴技术将产生不可估量的积极作用,“实验室成立的意义在于打通产学研整个生态,如果产业和研究分离,对于今后的应用和发展都会造成瓶颈。应该通过更多的互联网技术和动态移动数据做一个城市运行的评估和分析,以及有限的城市资源和信号控制资源如何通过数据分析来优化。”
过去,城市路网对于拥堵的探索还依靠传统设备进行统计,在大数据分析的帮扶下,将实现实时数据监测分析,自动调整交通信号灯配时方案,优化道路交叉口信号灯的控制,提高道路系统通行效率。
我国的智能交通系统已从探索阶段进入实际开发和应用阶段。但在清华戴姆勒可持续交通联合研究中心执行主任李萌看来,要想真正实现智慧交通需要历经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建设阶段,包括基础设施、信息采集的建设,这样能使交通体系数据化,这是我们所有工作的基础;第二步是能够更好地运用人工智能技术、大数据技术,把数据融合在一起;第三个阶段是完全让出行者适应、参与到系统中。”
李萌认为目前,尽管已经开始了不少尝试,但距离智慧交通还有一定距离,“当前的技术还没有完全实现智慧驾驶、智慧城市、智慧交通。我们还在第一阶段,需要更多基础设施把基础信息采集起来,更认识、更了解复杂的交通系统,进而进一步改变和控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