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南都记者在网上只花费700元就买到了同事的上述信息,更可怕的是,竟然有第三方软件为这样的服务提供担保,整个交易已跃升到了“平台化”的地步。(12月南方都市报)
随着信息化的逐渐完善,网络的处理和存储技术的不断发展,我国的个人信息泄露事件层出不穷,愈演愈烈,快递行业泄露客户信息、考生信息、车主信息、电信用户信息、患者信息等等,个人信息泄露给日常生活造成的影响。面对当下个人信息安全严重泄露的现状,人们自然担忧快递实名制下的个人信息安全问题。俨然成了一个“新兴产业链”,这“黑色产业链”急需切断根除。
我们的个人信息安全不是一个孤立的问题,除了商业性的泄露外,有相当一部分个人身份信息从公权机关与公共服务部门不胫而走。因此,保护个人身份信息,公共部门要强化防范意识与责任意识,自觉守法执法,采取技术手段管控个人信息的泄露。
现如今,在“大数据”时代,用户个人信息日益成为重要的战略资源,成为各家网站争夺的对象。作为网民,应该增强个人信息保护意识,在使用、存储、分享个人信息时,及时鉴别和防范各种可能的危险源,防止个人信息被窃取。而一旦个人信息遭泄露,网民也要敢于拿起法律武器,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在呼吁互联网服务企业增强自律、严格保护用户个人信息的同时,有必要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破解网络信息泄露难题,建立更为有效的信息安全保护法律法规,对于故意泄露用户信息、非法窃取用户个人信息的行为,要依法予以严惩。
公民个人信息安全从来就不是一个孤立的问题,除了商业性的泄露外,有相当一部分个人身份信息从公权机关与公共服务部门不胫而走。因此,保护个人身份信息,公共部门要强化防范意识与责任意识,自觉守法执法,采取技术手段管控个人信息的泄露。
笔者认为,根治网络信息泄露顽疾,不仅需要依靠法律,同时也需要社会协作共治,打出“组合拳”,形成政府监管、社会监督、企业自律的治理格局,保护个人身份信息需要整个社会形成共识,共同努力,从国民素质、法律规制、技术手段等方面多管齐下,才可能真正做到釜底抽薪。唯有如此,才能给网络信息安全扎上“紧箍”,让互联网成为“安全之网、放心之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