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从源头防范和减少快递领域犯罪,必须实现网络快递收寄全方位的实名制,这是保护用户消费安全、打击快递犯罪以及推进法治社会建设的必然要求。
要从源头防范和减少快递领域犯罪,必须实现网络快递收寄全方位的实名制,这是保护用户消费安全、打击快递犯罪以及推进法治社会建设的必然要求。
7月24日,国务院法制办发出通知,要求就《快递暂行条例(征求意见稿)》公开征求意见。“意见”要求,寄件人交寄快件,应当如实提供以下事项:(一)寄件人姓名、地址、联系电话;(二)收件人姓名(名称)、地址、联系电话;(三)寄递物品的名称、性质、数量,同时要求,快递企业收寄快件,应当对寄件人身份进行查验,并登记身份信息,但不得在快递运单上记录除姓名(名称)、地址、联系电话以外的用户身份信息,寄件人拒绝提供身份信息或者提供身份信息不实的,经营快递业务的企业不得收寄。
随着电子商务的迅猛发展,收寄快递已成为每个人日常生活的一部分。诚如有人调侃的,和与手机的亲密接触一样,每天不收几个快递,就感觉缺些什么。某种程度上,收发快递已经成为现代人生活名副其实的标配。
不过,快递行业快速发展的同时,其安全隐患也日益凸显。现实生活中,不少快递货运充当了违禁物品非法交易和落地的“交通工具”,成为不法分子实施犯罪活动的“快车道”,给社会造成了极大危害。要从源头防范和减少此类犯罪,必须实现网络快递收寄全方位的实名制,这是保护用户消费安全、打击快递犯罪以及推进法治社会建设的必然要求。
事实上,早在2015年快递实名制已被提出。不过,近两年在现实中的落实情况并不乐观,甚至称得上不断尴尬。快递实名制执行宽严不一,快递员的自主性较大,查验身份证环节比较随意等情形并不鲜见。实名制遭遇软落实,归根到底还是由于民众的心结未能真正打开,即个人信息的安全保障问题。个人信息安全的重要性已经无需多言,近年来一些由个人信息泄露引发的惨痛事例,频频见诸新闻。可以说,用户对信息泄露的顾虑,是快递实名制推行不畅的重要原因。
在个人信息的保护环节,任何一个漏洞都可能造成难以预测的“蝴蝶效应”。无疑,要想全面落实快递实名制,信息安全是必须迈过的一道坎。此次《快递暂行条例(征求意见稿)》除了重申寄件人必须提供真实身份信息之外,还特意强调对于出售、泄露或者向他人非法提供快递服务过程中知悉的用户信息,情节严重的,将被处以5万元以上10万元以下的罚款,并可以责令停业整顿直至吊销其快递业务经营许可证。这显然从快递实名制度的精细化层面,迈出了保护用户信息安全的重要一步。
可见,征求意见稿对快递企业的严格规范有相应的现实基础。用户对个人信息泄露的担忧,某种程度上,也反映出当前快递行业市场鱼龙混杂,相关监管不到位,管理欠缺规范化、流程化作为支撑。毕竟快递行业作为一个新兴行业,其行业的自我审视和监察,与银行、电信等行业还有着不小的差距。因此,必须要有严格的惩处机制和完善的规章制度,提高监管治理水平,对快递企业进行责任约束,落实企业主体责任,加强企业主体意识。
快递实名制全覆盖是大势所趋,正如当初火车票实名制刚实行时给人们带来的不适应一样,经历磨合期后,人们必然会习惯快递实名制给生活带来的安全感和可靠感。当然,其背后需要多方协力来共同度过磨合期,快递企业要加强制度建设和行业自律,核实和采集上传寄递用户身份信息,必须严格落实,不能敷衍了事,更不能走过场。监管部门要切实以用户的担忧及快递企业的实际难处为基点,在加强对快递企业的培训、监管之外,还要对快递条例加以完善,增强可追溯性和可操作性,让快递实名制真正全面覆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