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服务器市场占比:增长是真 乐观不得

责任编辑:editor03

2014-10-24 14:00:04

摘自:天极网服务器频道

在服务器领域,IBM、戴尔、惠普三大巨头无论在全球范围还是中国市场,其受欢迎的程度和占有的市场份额常年名列前三。

在服务器领域,IBM、戴尔、惠普三大巨头无论在全球范围还是中国市场,其受欢迎的程度和占有的市场份额常年名列前三。近年来,国产服务器厂商通过内外合作与自主创新相结合,在产品的外观设计和性能技术质量上都有较大的提升。2012,从联想ThinkServer系列发布,到曙光高性能服务器发布,再到华为TecalTM V2系列服务器发布……国产服务器厂商动作连连。国产服务器厂商如何突围IBM、戴尔、惠普“三座大山”,抢占更多服务器市场份额?如何制胜“三座大山”?战胜“三座大山”的时间还有多久?通过本文,笔者将为您一一分析。

国产服务器市场占比:增长是真 乐观不得

国产服务器市场份额占比情况,选择在业界比较权威的调研机构Gartner与IDC的数据进行分析。根据Gartner全球服务器最新调研报告显示,2012年第二季度,服务器收入方面,服务器厂商排名前五依次为惠普、IBM、戴尔、甲骨文和富士通服务器出货量方面,服务器厂商排名前五依次为惠普、戴尔、IBM、富士通和联想。根据IDC全球最新调研报告显示,2012年上半年,戴尔、惠普出现负增长,只有IBM与行业平均水平增长率基本持平。国产服务器销量同比增长率高于外资,同时远高于行业平均增长率。尤以曙光、联想与浪潮的表现优异。在销量排名方面,联想以11.8%的份额居全球第四,曙光以8.5%居全球第五,浪潮以6.4%居全球第六。

根据以上调研数据,笔者认为,国产服务器整体趋于前进状态,外商服务器整体趋于下滑状态,当然这仅仅是与其自身对照而言。然而,在业绩重要的考核指标 ——全球服务器收入方面,国产服务器却无一进入前五,而惠普、IBM与戴尔却依然排名前三,这“三座大山”如何跨越,国产服务器任重道远,切勿对现实的进步沾沾自喜。夜郎自大等于自毙,固步自封等于慢性自杀,开放心态学习“三座大山”经验,自主创新,国产服务器厂商方有战胜“三座大山”的可能性。

国产服务器奋斗史:发展不停滞 赶超难突破

1965年,由麻省理工林肯实验室研制的TX2和IBM研制的Q32成为首个广域网服务器产品;1982年,IBM研制出BITNET服务器……与外商服务器相比,无论在产品研发还是技术架设,国产服务的奋斗起步较慢。服务器世界长期被外商服务器霸占,而最早国内高端领域引入的外商服务器产品,绝大部分“被关进玻璃房子”(进口机器,外商是要监控的,中国人不允许进去对产品进行操作和管理)。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初,国产服务器“敢于吃螃蟹的第一人”—— 浪潮出现了,继而如雨后春笋般,国产服务器一片天开始越撑越广,直至今日涌现出联想、曙光、浪潮、华为、宝德、强氧、超云、方正等一批民族服务器厂商。

1993年-1999年,国产服务器诞生与成长期。浪潮研制出中国第一台服务器产品SM2000。该产品基于10颗处理器。笔者倾向于把这一年定位国产服务器元年;1995联想第一台PC服务器诞生;1999年,宝德与Intel合作,为Intel的IA架构服务器做“白牌”(无自主品牌)。

2000年,国产服务器艳羡年。高端服务器市场销量占整体市场比例仅仅为4%,而贡献的销售额占到53%,高端服务器市场被IBM、HP、SUN牢牢把控。国内服务器依然只着眼中低端领域,但却在文件服务器、E-mail服务器、Web应用服务器、负载均衡服务器、 NAS服务器等方面学习外商服务器面向用户进行定制化服务。当年,联想出炉3I(iAppliance,iServer,iSolution)产品策略,开始走向“应用为本和服务为王”轨道。

2001年,国产服务器转型年。联想制定2001服务器策略“全面合作和全面服务”;以“做您身边的服务器专家” 的名义,浪潮由传统硬件平台厂商转向全方位的产品和增值服务提供商。曙光走高低端穿透策略,通过超级服务器“天潮”的销售收获预期利润,同时以低价的PC 服务器“天阔”系列在低端服务器领域出击。长城服务器从产品端转向应用与服务。国产服务器整个2000-2001主要学习外商从“以产品为中心”模式向 “以客户为中心”模式转型:HP提出以客户为中心的服务模式并在服务器领域体现;SUN提出“manage the service,not the server(管理服务,非服务器)理念……两年转型摸索,国产服务器成功中标行业用户项目,为其提供服务:曙光服务器在北京大学和清华大学、 CERNET网络等项目中成为基础设施端硬件选择产品。尔后,众多年轻学子津津乐道的清华BBS的后台支撑工作也由曙光“天演”服务器进行支持。

2002年,国产服务器新标准年。2002年,作为上游厂商,Intel对其计算机芯片的路线图进行再规划:在性能方面,拉开主要针对服务器和专业工作站的至强处理器与面向桌面个人电脑的Pentinum处理器的性能距离;同时,拉大至强处理器和相应的芯片组低、中、高端产品之间的价格差。这一路线图的调整,对IA架构服务器的行业标准的设定更明确,使得IA架构服务器从设计到技术内嵌达到更加专业精湛,实现在高端服务器层面市场份额的扩大化。而至强系列处理器将成为服务器厂商产品新的研发标准,国产服务器也不例外。而新的标准对国产服务器的创新既是一种限制也是鼓励,限制表现在标准平台的设定,鼓励表现在标准平台开放空间的自由发挥。

2003-2004年,国产服务器危机年。服务器中低端市场国产服务器的优势缺口初现端倪,2003年7月以直销为特色的戴尔以一款定价低于6000元的服务器产品开始发力,而时隔两个月,IBM启动“中小企业腾越计划”,又一中低端市场抢食者出现。本以为站稳中低端领域的国产服务器面陷入危机。

2005年,国产服务器挑战年。惠普、IBM、戴尔等外商品牌的中低端市场进一步扩张,生产入门级服务器已不成新鲜事,同时采用自身高端技术下移、增值服务提供甚或继续大打价格战挤退国产服务器品牌。失去产品独一性,失去价格优势度之后,颠覆国产品牌的唯一理由,就是国际品牌的质量名声影响力胜出一筹。

2006年,国产服务器试水高端年。联想、曙光、清华同方等一批国产服务器厂商嗅到高端服务器领域的高利润,纷纷大规模往高端领域渗透。联想国际化战略整合、曙光高端产品争先、清华同方以应用为导向的新产品面世。

2007-2008年,国产服务器关键年。经历2006创新年,国产服务器势头并没有延续。兴许2006在高端领域试水创新过猛,却忽视国产服务器在原有中低端市场的优势保持,思量不全面的结果导致国产服务器的中低端市场被严重蚕食,外商品牌不仅在小型机高端领域继续保持,不仅在中低端采取价格战攻略,还深入到更低端的市场挖掘商机,比如以走高端路线的IBM联合150家渠道商,放下身段向新疆、青海等120个二三级城市出击。2007-2008年,国产服务器行走较为困难却并没有全面被击倒:曙光力推“品质工程”、“创新工程”、“服务工程”的三工策略,以“五年原厂免服务”的概念为其该年推出的曙光TC2600为代表的双核、四核刀片服务器产品进行宣传。

2009年,国产服务器软件年。2009年,国内服务器技术标准的范围扩大,产品同质化现象泛滥,三大外商品牌的市场份额为70%,而国产品牌只能由20多家分羹剩余30%的市场份额,国产服务器的利润岌岌可危。如何突围硬件全线被堵截困境,国产服务器前三甲与航天联志、宝德等厂商开始进行相关软件“软”实力提升,比如浪潮与Intel合作,将发展势头影响覆盖系统和软件的动漫生产业务流程解决方案。

2010年,国产服务器高端年。2010年是服务器处理器频频推出的年份,随之,新出品处理器平台的服务器产品琳琅满目。浪潮推出国内首款自主设计的八路服务器产品TS850,该款产品基于Intel当年发布的至强7500处理器。而该年4月,曙光宣布成功研制搭载龙芯的刀片服务器,这是国产处理器首次在高密度刀片产品中内嵌应用,同时也是其在高性能范畴的首次应用。国产服务器真正与高端级别“结缘”。

链接已复制,快去分享吧

企业网版权所有©2010-2025 京ICP备09108050号-6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4934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