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的科技行业中只有三家大型云企业堪称巨擘,虽然已经努力尝试,但IBM公司仍然无法通过收购SoftLayer在短期内位列三强。究其原因,三大主流公有云——Amazon Web Services、Windows Azure以及Google Compute Engine——全部由消费级互联网巨头所支撑。
什么原因让三大科技巨头处于“云之巅”?
这些互联网界的宗师级公司都建立了自己横跨全球的数据中心网络,并在边缘定位方面为大量(数量仍在不断增长)消费者提供服务。微软以游戏为基础、谷歌主打广告业务、Amazon则力推零售体系。此外,三家企业还拥有相对次要但仍然作用显著的其它业务与服务。
与SoftLayer不同,三大公有云全部由可靠的规模化内部IT团队支持,并以客户至上的态度将大量自有基础设施投入运营。每家云企业也都明确希望最大程度压低IT资源配置与部署带来的成本支出。
IBM的战略路线
有了参照,我们再看来IBM,蓝色巨人的发展目标在于为其它企业创建高度专业化的IT设备,并通过设备的相关服务获取大量利润——无论是过去的大型机还是即将在未来大放异彩的“沃森”系统都是如此。
IBM没有任何理由把压缩客户服务成本、扩大市场占有率以及通过提高运作灵活性来增加或减少支出作为企业运营的首要目标。IBM在这方面做出的惟一实际性进展在于PureSystem(这是一套集成设备类系统),允许企业用户将大量商用级硬件整合为一体,然后在利润丰厚的专利软件配套下共同卖出理想的价位。
其实,归结为一点就是IBM对低端IT设备真的不感兴趣。从2004年将主要PC业务出售给联想到今年有意转让利润不高的x86服务器业务,蓝色巨人的这种行事风格已然确凿无疑。
SoftLayer的发展优势
现在我们再来看SoftLayer。尽管无法在规模上与Amazon、谷歌或者微软相提并论,但该公司宣称其已经在世界范围内拥有13家数据中心以及超过10万台服务器。它利用低成本高效率服务器(即SuperMicro)并努力向更为低廉的开放计算项目设备过渡。他们还拥有自己的定制云控制系统,负责管理、自动化以及其它一些常见的基础设施任务。
换句话说,SoftLayer是一家正统的中等规模云企业。
虽然没有正式公开,但将SoftLayer与Rackspace加以对比还是比较公平的——两家公司都管理着约十万台服务器,都开始越来越多地将自己的云体系运行在商用级硬件之上,同时也都专注于在美国与世界各地实施数据中心扩展。Rackspace公司主攻OpenStack、SoftLayer则力推CloudStack——但除此之外,二者相似度非常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