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大名鼎鼎的美国IBM行贿中国政府官员的事件被曝出。报道称,在1998年至2009年之间IBM以多种形式向中国、韩国官员行贿,其中,在中国至少发生了114起违规案件。为此,IBM不得不向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SEC)支付1000万美元以了结此事(这就可以了吗?)。人们看到,近年来,在华外企不断爆出贿赂丑闻,其中包括西门子、朗讯、IBM、戴姆勒等等资本巨鲸。在人们的记忆里,不论是西门子、戴姆勒的出生地德国,还是朗讯、IBM的出生地美国,其发达经济机制下的法律制度和商业文化都会较我们发展中国家的要成熟得多。君不见,中国籍博士生因为逃票被记录在案而无法找到工作的丑事,已被发散得满世界人都晓得,但为什么这些出自有完善的市场机制和完备的信用监督机制国家的大型跨国公司,却屡屡在中国的商业生态中折戟沉沙呢?
毋庸赘述,这些十分炫人耀目的发达国家之世界知名跨国公司在中国被曝出之“贿赂门”之所以引起抢眼的关注,正是源于人们内心深处对它们的无法抑制的质疑—有人解释为“橘生南国为橘,橘生北国则为枳”。然而,现在要问的是:那么优越、那么伟大、足以支撑莫大(博客,微博)公司驰骋全球的公司之企业文化怎么突然间在“北国”失灵,使“桔”变“枳”了呢?!
这里,有必要阐明的一个观点是:由于人类栽培科技的发达,在晏婴时代的“桔生淮南为橘,橘生淮北为枳”不一定是真理了。用塑料大棚北方不也可栽培南方蔬菜了吗?事实上,跨国公司的种种本土化机制打造,不都是旨在解决“生北国橘不变枳”的问题吗!比如,早在2006年至2009年的达娃之争打得不可开交的时候,那个中文名字叫范易谋—英文名字EmmanuelFaber的达能—娃哈哈合资公司董事长就给发展中的中国公司、中国人留下了深刻印象,如果不是详细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