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浪潮三年内将实现全球前三的目标!”当浪潮集团首席科学家、高级副总裁王恩东在4月24日IPF2015(浪潮信息全国合作伙伴大会,Inspur Partner Forum)上说出这一目标时,1200人的现场奇妙的静默了三秒钟。“是的,全球前三!如果以2014年市场来看,全球排行中,浪潮是第五位。我知道这并不容易,但相信我们能够实现。”话音一落,掌声如潮。
浪潮集团首席科学家、高级副总裁王恩东公布浪潮业绩目标
而这,只是浪潮在业绩上的目标,更远大的战略目标还有——“计算+”。
技术创新支撑“计算+”
2015年初,李克强总理提出了“互联网+”战略,预示在消费互联网以外,产业互联网正式形成。短短4个月来,“互联网+”在若干传统产业落地,如金融、能源、医疗、广电、制造等爆发了极大热情,业务转型和产业升级日进千里。与之相对应的是,作为底层支撑的技术平台亦出现重大变化。大量传感器、移动终端和可穿戴设备产生的原始数据统一集中到后端云数据中心,烟囱式数据中心逐步走向云化管理,私有云应用部署开始向混合云迁移,新业务模式对系统灵活性、稳定性和数据可分析化有了更加明确智能化需求。
“计算+”,软件定义计算,软件定义网络,软件定义存储和软件定义安全
浪潮将未来智能世界下数据中心计算架构判断为“计算+”,即通过硬件重构,将计算、存储、网络等资源融合到一个全新计算形态的设备中,再通过软件定义表现出计算、存储、网络、安全功能,支撑科学计算、存储、大数据和人机交互等多种业务,满足不同的应用场景需求。
是的,“计算+”代表了软件定义计算,软件定义网络,软件定义存储和软件定义安全。在浪潮看来,软件定义推动计算、存储和网络的融合。在SDN、SDS等定义软件的支持下,传统的服务器通过加强网络或者存储模块便可以替代中低端网络设备和存储设备(高端仍不可替代)。未来数据中心,除了少量高端网络和存储设备外,服务器将成为唯一的部署设备,也就是说,服务器是数据中心的核心。
落实到业务与产品上,就是关键业务计算、高端存储计算、企业计算、高性能计算、云计算、大数据计算、安全计算,关键业务计算和企业计算会成为重点。落实到生态上,就是建设150个以上的联合技术中心,实施1000场以上的区域行业市场活动,联合1000多家ISV在14个行业推出200多个联合方案,并享受“奖励价值百万的股票,分享资本红利”,最终实现销售额翻番的目标。
而能够支撑浪潮“计算+”庞大发展框架的是:技术创新。
技术外延形成核心竞争力
翻开2014年浪潮的成绩单,以下几项格外亮眼:
全年四路和八路X86服务器市场份额第一,其中八路服务器份额超过50%。
SmartRack累计出货超过50000节点,占据60%市场份额,已在百度、阿里巴巴、12306等已经大规模应用。
天梭K1系列关键应用主机销量和销售额已经超过Oracle,市场份额达14%,位列高端Unix服务器市场前三强。
国产主机系统联盟,成员已经从当初的16家发展到58家,覆盖了芯片、整机、操作系统、数据库、集成等各个环节,国产主机产业链已经形成。
IBM、SAP等国际领先企业同浪潮建立了战略合作关系,DB2、WebSphere、Sybase等主流平台软件都针对浪潮推出了专门的版本。
浪潮信息副总裁彭震:技术创新是发展的根本
再看2015年技术规划:
SmartRack V4.0集合各类最新技术,包含协处理加速、高温耐腐蚀、冷存储、高密度计算、高性能存储,从互联网走向传统行业企业。
基于硅光电互联的下一代SmartRack正在研发,近两年可以推向市场。
数据中心模块化改造,将部署对象从服务器、存储等物理设备升级为数据中心模块。
通过软件定义技术,数据中心资源实现全面的虚拟化和可调度化。
推出可支持64扩展64颗处理器的关键应用主机系统,性能和可靠性都将数倍于当前的天梭K1。
2015年,国产主机系统产业联盟成员将发展至100家,支持的平台软件和工具软件数量也将翻一番。
发布可支持16个控制器的高端融合存储。
浪潮信息副总裁彭震说:“无论是产品、市场战略还是渠道布局,浪潮走到今天的根本是技术创新,是对于未来发展的把握。浪潮不是依靠营销为主的,未来浪潮更是要坚持技术创新。浪潮发展的契机是K1小机,是SmartRack,是巨大的,不断的技术投入。这些技术不断外延,形成了浪潮的核心竞争力。如果说国产支持,自主可控是一个大趋势,为什么浪潮把握住了,为什么其他企业没有把握住。关键就是在技术创新和持续投入上。”
技术路径是硬件重构+软件定义
2015是决定未来格局的关键一年。历经多年积累,中国市场发生了很大变化,企业的并购和企业出售数量都在增多。服务器领域也是如此。主导者在发生逆转。大家在新环境下发展起来,自然会形成一种新的竞争格局和态势。“今年所奠定的稳态会影响以后,所以说今年是定格局的一年。我们的目标,也是建立在对格局的把握上。而唯一的技术路径,是硬件重构+软件定义。”彭震如此解释。
虽然中国在全球服务器市场中一枝独秀。但仅靠国内市场难以实现这一目标,海外市场的规划是什么?是否会并购?
全球市场来看,欧美很重要。即使在中国做到30%,但不进入欧美也无法实现目标。我们不会走“农村包围城市”(如华为)这条相对简单的路,而是目标更远些。首要布局北美,在美国已经成立浪潮研究所,并加大投入力度,其目标是在技术积累以外,获得对当地客户的了解。比如,OCP设计和我们的设计有很大不同。我们将成熟技术和经验带到美国时,很多客户和伙伴都很感兴趣,希望深度交流。我们也会深挖美国市场客户需求,做出浪潮的差异化产品。并购、围绕运营商都不是浪潮所想的路,我们想要走第三条路,和更多本土的产业链伙伴一起做市场,也许通过合作、合资甚至联合开发的方式。这里不便详细展开,但浪潮是有不同选择的。
OCP和天蝎路径不同。提到的技术交流主要是什么?
在OCP上,浪潮和其核心企业进行了深入的交流,讨论客户需求、构想和技术实现路径。这和天蝎有很大的不同。尤其是实际运营的结果进行对比时。我们感觉在OCP路径中,会有中间形态,不完全是FaceBook主导的。美国某些云服务提供商对天蝎很有兴趣,也有很大的差异化需求,如何将他们的需求和浪潮产品结合,就是我们要努力去做的。
浪潮未来的技术路径如何规划?
K1研发投入超过7.5亿元,460多位工程师花费了4年完成。这不是简单拿一个八路背板就能做的。还有SmartRack,源于和互联网企业在需求上面的紧密配合,快速的研发和响应,并且持续投入才能获得如此高的占有率。英特尔发布8路CPU,调研机构都来找浪潮。因为浪潮将8路带入了一个全新的空间。占有率之外,浪潮更加关注的是,产品研发上我们如何实现创新。
我们看到了一些变化:传统行业应用模型在往互联网化的模型上走,比如公安,4G起来后,庞大的信息流冲击机房服务器。如果说以往还是获取数据,那么今天,面对如此多的数据元,要做的是筛选和分析。而当更多产业走向互联网化,曾经只有互联网客户才会面对的空间、密度、散热、电费等问题也会逐一浮现。比如大规模机房中为了省电,都是采用的采用地板送风,冷热风道封闭方法。但在高密环境中,上层机柜的服务器总是热风,容易宕机,而不同层级的风压不同,也会造成服务器损耗。所以,SmartRack每层都有风扇和传感器,越往上风压越大。不止如此,软件定义还不完全成熟,更多需要底层硬件和系统的支持。要实现资源的虚拟化、集中化,在将数据库打通实现数据挖掘和利用,其中很多问题都需要大家集体合作。
云的架构中,希望硬件越简单越好,希望通过软件实现对精简IT平台的统一管理。我们的技术路线也是这样,越来越清晰。随后的产品都会在这条路线上,在无法实现软件定义时,通过硬件实现灵活和可调整。在下一阶段实现软件定义,最后实现不间断服务。
找到发展路径的浪潮义无反顾。能否迅速将研发能力转化为生产落地,并协同合作伙伴在互联网+的环境中突破更多非互联网行业至关重要。而这个时间窗,远比3年要短很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