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7日联想控股IPO庆功宴上,柳传志说,当听到其他企业家叫他一声“大哥”时,他说自己心里别说多舒坦了。
一些人听到这词可能有些不适。“大哥”更像“江湖”意境里的词汇,使用者虽惺惺相惜,但有着严格的等阶、秩序及游戏规则。
不知柳传志心里的“大哥”,是梁山泊宋江式,港片里周润发式,还是讽刺小说《1984》里那样?我相信他是杂取种种而成。只有这样,这词才具有一种包容性与扩展力。
“江湖”里的“大哥”,不同于庙堂里的君王。“他”具有牺牲精神、替天行道、潇洒仗义、爱恨情仇。当然也有好勇斗狠的枭雄。“大哥”的气场与威慑力没得说。宋公明一出现,台下一片人喊“哥哥”。
联想发展史,就是一部体制内企业不断挣脱体制约束、走向市场、变身民企风格的历史。柳传志个人发展史,就是一个知识分子变身为民营企业家的历史,确实称得上“大哥”。
这大哥已修炼到家,完全吻合孔子对70岁人格的定义:从心所欲不逾矩。说得土点,就是见什么人说什么话,情怀高远,富有强烈的责任感,听者不觉得有五毛风,不会觉得突兀。
庆功宴上,他一上来就感谢了中科院,称它为高瞻远瞩的开明婆婆。一下让人觉得,这家科研机构如此伟大。
而2014年30周年庆时,柳传志在写给联想系员工的信里,曾这么说:“在这30当中,我们有过无数次要死要活的坎……其中,有的是早年间国家计划经济体制带来的大麻烦,有的是我们战略决策错误造成的苦果,这里面有大量的难以忘怀的痛苦。”
凌志军《联想风云》曾如此总结:“它的最显著的进步都是在战胜了最严峻的危机之后得来的。在20世纪,它打败了80年代后期的混乱,打败了90年代初期的萧条,在跨国公司蜂拥而入的中国市场上树起自己的旗帜,在大多数国有企业都不景气的时候,疯狂地成长起来。”
我阅读的案例里,柳传志至少两次差点进监狱。其中一次是上市之后主导设立的香港公司,运营上引发巨大争议。之后,联想明显突破体制,标志事件之一是2001年神州数码上市;之二是2011年联想控股对联想集团及其他子公司股权的转手。
追溯这些,可能一把把的泪。柳传志作为掌门,绝对称得上30年来与体制博弈成功的头号人物。
这种历程里,有一种江湖化的人格力量。《第一财经日报》前总编秦朔多年前曾撰文评价柳,说他是那种人情世故修炼到相当境界的人,在联想历史上,柳面对许多困难,“均属退一步即深渊的境地,非钢铁意志不足以抗衡。而就是这样的一个人,在人情上却又如此自谦,实在让人不能不深思”。
30周年,柳传志自己亦如此说:“当然,在这30年中,我们更充满了拼命咬牙坚持,突破九死一生,登上阶段性顶峰的愉悦——有大量鲜活的、栩栩如生的故事。”
时间到了2015年7月7日,面对中科院领导,面对诸多民营企业家,一个强大约束力量的股东,成了开明的婆婆。再补他几句:“一是赶上了一个大时代,一个中国历史千年不遇的转折的大时代,一个世界科技史面临突破的大时代;二是在这个时代中,我本人选择了一个最适合自己的职业——民营企业家;三是联想是在一个极为有利的环境中发展的。”
这完全是另一种风格,但也不觉得突兀。再回味秦朔的评价,我觉得,比许多泛滥的长文都更有力。
这就是“江湖”的境界,忍辱负重之后,面对桃花千树,仍能隐忍与从容。柳传志确实是个“大哥”级的人物。难怪当日中科院院长这么评价他:““柳传志同志的品格,赢得了中央领导和社会各界的高度认可。”
江湖的大哥,不可能完美。他确实突破体制约束,而今充满隐忍。这更像是归儒家精神的体现,“虽千万人我独往矣”,但很少真正与体制撕破情面。
可能是,恰恰是这种悲剧化的人格力量征服了其他企业家,也征服了大众。
但我的思考,更多集中在“大哥”这词上。江湖上似乎总有一种“大哥崇拜”。我相信,它会让一些人不舒服,尤其那些崇尚西方思想的人,那些常常高喊民主与自由的人。柳传志不但显得有些土气,而且有些犬儒主义(我不太精确地用这个词)。
比如王瑛。2013年,她无法忍受2013年6月柳传志在小范围座谈时说的一席话:“从现在起我们要在商言商,以后的聚会我们只讲商业不谈政治……”
这引发她退出正和岛,进行抗议,她说:“我不属于不谈政治的企业家,也不相信中国企业家跪下就可以活下去……为了不牵连正和岛,我正式宣布退出正和岛……”
我在微博上曾与王瑛争论过,她的粉丝骂我。我尊重她的言论自由,尤其是这个年龄段的女性,还保持着这种火力。但我不认同她的观点。
王瑛“退岛”风波,让人看到现代商业的边界,已越来越难以定义,它与“政治”、“民主”、“自由”确实难以切割。但无论如何,回归到基本面,商业依然有它的规则、底线、警戒线,柳传志展露的不仅是一种处事学问,一定也有他对产业以及产业所由演进的国家的未来的判断。
如果这是一艘下沉的船,柳传志这样精明的人,恐怕根本就不会说话,就像王瑛期待的那样。在她看来,柳传志可以不说话,但不应该“以其影响力说这种话”。
再回头体会柳传志在7月7日的言论,那情怀里,确实有他对未来的趋势判断。既然认同,固守在自己的警戒线内,倒也是本分的事情了。
我不是借机贬低王瑛。我觉得,与柳传志相比,她不过是个愤青公知。当然她有标榜与行动的能力。她对王功权等踏线行为的言论,就再一次对外展示了一种认同。我倒是保持中性。
王瑛肯定不是柳传志想邀请的人,他们不在一个频道。柳传志玩的是中国式江湖,他是“大哥”,而王瑛更像西方新自由主义门徒。
说说柳传志与马云。我并不清楚他们的交情。但那天朋友圈消息出来,没打开,我就预感马云会是主要言论者。因为马云与他创立的阿里,更是一个江湖化公司。马云对金庸的尊崇,对武侠的热衷,他那三教九流以致常常出现别样话题的朋友圈、阿里“花名”文化,无不展示着一个浓郁的江湖化的帝国。
阿里江湖气体现在组织结构、业务层面。店主、小二之类的角色,一度都是话题。阿里离职员工那种野性十足而又充满协作、协同、帮派分明的习气,都给人留下很深印象。
前不久我跟阿里的朋友开玩笑,幸亏马云说,2015年不会大招聘,否则阿里花名入不敷出,有的已开始用非武侠小说人物名字,失去味道。“江湖”的意境快被打破了。
马云没有被称为“大哥”,在阿里,他被叫“马总”、“JACK”等。但在“江湖”、“大哥”这点上,我相信,马云与大他20岁的柳传志惺惺相惜,不仅出于对各自人格、企业的尊重,一定有某种江湖文化上的认同。
两个人的江湖气,正能量一面在于家天下的意识,他们常常宣泄责任。马云可能还走得更远。
王健林与柳传志惺惺相惜,看上去有些怪。小柳传志10岁的王健林,表面不像是柳传志圈子里的人。不是行业,而是性格。王健林军人出身,说话硬朗、摧枯拉朽、不容置辩。
但这只是表面。回溯万达集团几次变革,尤其是眼下大转型,王健林刚性背后,似乎有着十分强大的隐忍力。在中国,房地产业玩不转各级政府,玩不转金融,几乎难以想象能发展到万达这种地步。而且,几乎每一次外部变化,万达都站在趋势前沿。传媒视野中,王健林未表达出来的部分,一定比他表达出来的有更多深意,有更多故事。
《万达哲学》汇聚了多年以来王健林的演讲。他嘴里基本没有西方概念词汇,但他建立的制度严密、执行力强大的本地化的万达,却一样有着超越国际巨头的能量。我的感受是,他是那种罕见的表达直白、说到做到、像战车一样无坚不摧的风格。他同样有一种强烈的责任感。记得去年,面对海外媒体,谈到与西方企业竞争时,他非常直白地标榜了中国企业与中国企业家的价值,语气丝毫不未然,也毫不退让。但是,在这种与柳传志风格迥异的外表下,我越来越体会到,作为中国商业地产龙头企业的领军人,王健林有他刚中带柔的部分,他与柳传志、马云都是那种人情练达到相当高度的人。
雷军也发了言。他一如过往的谦逊,有些过头。与小米全球巨大的声量相比,他几次重大场合显得局促、不活泼。这可能跟他性格与经历有关:性格细腻、少年得志,经历复杂,角色多面。雷军很少发出直白的刺激性的观点,也很少抒发情怀整体,看上去既没有大视野,也缺乏阳刚之气。小米公司有一种女性化风格,就在这里。
但是,这肯定是雷军的表面。仔细体会过往他的发言,都含有那种让人回味很久的信息。这人身上有一种藏拙的能力,展示的钝感力,让人误解他缺少视野。他提到了联想当年投资金山的案例,对柳传志、杨元庆表达了感激,并宣称从柳传志身上体会到了“实业报国”的精神。
如果那一刻,你能想到前几天小米刚成立党支部,就能体会到一股不同的味道。小米已经成中国主流互联网企业,与BAT一同闪耀,雷军本人已进入一流企业家之列,开始作为行业符号,频频现身重大政经场合。他这时候太需要迎合某种立场了。当然我相信有他真诚的一面。
雷军肯定不喜欢别人叫他大哥。但小米这种从名字到粉丝文化、商业定位里透露着屌丝情结的公司,有种天生的江湖气,它更偏重底层,从低姿态出发。当然也有过于膨胀的时刻。现在的它,在武侠小说里,就是那种身怀独门绝技,却常因内功稍弱,很难正面攻坚的少年英雄。小米确实还处于成长中。
这个场合,我相信柳传志选择王健林、马云、雷军作为言论代表,我相信有他的深意。年龄段上,王健林小10,马云小20岁,雷军小25岁,基本上覆盖了老中青三代,似乎有意把玩时间序列。
此时,柳传志渲染“大哥”称呼与他的心情,应该也有渡尽劫波之后的一种轻松感。
我刚才说,这词可能让一些人不适。主要是它多少让人觉得,中国民营企业家野气、土气,不时髦,甚至有点鬼鬼祟祟。
这可是一个全球化时代,人们在谈论国际市场种种理念、竞争要素,“大哥”却在这里兜售“江湖”。
我倒是给予这个“大哥”对应的“江湖”掌声,并点赞。“他”与“它”体现了中国原生的商业力量,体现了中国现代民营企业家的群像。
这个群体已经度过了当初盲目崇拜西方管理思想的阶段,他们正站在自己的土地上。当一个时代翻过过度渲染资本与技术主义的一页,一个O2O化的中国,就是全球化背景下最有价值的新江湖:它没有盲目放弃自身原有的基础,同时又不断汲取海外新的商业思想,灌注到自己的大地上。
事实上,在这个阶段,这层意义上,全球化、国际化,与“江湖文化”并不矛盾。全球化包括了现代商业社会的美好愿景。而真正通达这个理想图景,必须经由无数“江湖”的途径。
这个世界里当然需要“大哥”。他往往代表着破除体制、改变一个国家、群体思维的力量。过去多年,经常有中国式管理的话题,我觉得,过去漂泊的“大哥”与江湖文化,已经代表中国民营企业走向现代企业管理的前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