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舆论漩涡裹挟之下,即便是最不情愿也只能变成不得不做,所谓"人在江湖身不由己"大致说的就是这个意思,所以说,远离中国x86服务器销售量龙头之争,对华为服务器来说未尝不是一件好事。
如今,华为服务器每个季度出货量稳定保持在十万台量级以上,连续7个季度在Gartner的全球统计中名列出货量第四,刀片服务器2014年Q4出货量超越思科排在惠普之后位列第二,又挤进了Gartner的模块化服务器魔力象限,邱隆算是为华为的企业级IT业务,打下了一个坚实的基础。
事实证明,服务器仍然是企业级IT市场最核心的业务,一方面,服务器市场的出货量正在稳步提升,作为数据中心最基本的基础设施,随着经济回暖,采购量的提升有目共睹;另一方面,服务器的更新替换周期显著缩短,英特尔Tick-Tock战略的一个"副作用"就是:企业CIO更换服务器的愿望更迫切了;
第三,无论是数据中心网络还是企业级存储,无论是云计算、软件还是数据中心服务,跟着服务器进入客户的数据中心,仍然是最好的办法,这一条,如今孤军奋战的某些企业级存储供应商想必内心非常清楚。
所以,邱隆也确实没有太多心思放在如何"放量造势"上,产品做得好市场出货量自然上去,产品利润当然也可以得到有效改善;产品做得不好,不止是华为服务器产品线受到影响,作为"根基性"的产品,服务器成为"短板",是华为企业业务IT产品线绝对不能接受的。
但服务器市场发展到今天,"把事情做好的方式其实没有根本性的变化",无外乎三件事情:做好行业客户,做大市场渠道,做精核心产品,尤其是第三点,对"目前国内市场占比76%,海外市场占比24%,未来两到三年要把海外市场在华为服务器的占比提高到超过一半"的邱隆来说,是最基本的底气,也是最有效的手段。
从"芯"开始的底层创新
2002年-2011年,在尚未成立华为企业业务IT产品线的这十年里,华为服务器主要服务对象是电信运营商,从一开始经历电信运营商在新一代电信网络中应用ATCA(ATCA,Advanced Telecom Computing Architecture,先进电信运算架构),到电信运营商开始大规模拓展互联网业务,华为服务器基本上贯穿了电信运营商市场最高速发展的十年黄金期。
电信行业不断变化的多样化要求与从未改变的针对可靠性的要求在这十年中,是华为服务器成长的重要推动力和实际上的考核标准,这帮助后者能够更好的理解客户需求以及不断优化自己的技术研发和产品迭代能力,也让华为服务器形成了一个相对完备的技术研发演进路线图。
比如说在2002年涉足ATCA时,华为服务器得到的"高温服务器"标准是55摄氏度稳定运行,这迫使其将设计服务器耐高温标准时,比竞争友商的标准要高出许多,随着常温水冷、高温水冷技术的发展以及高温数据中心技术的兴起,45度稳定运行的企业级IT市场服务器标准,对华为服务器来说就变得相对简单了。
ATCA的另外一个"副作用"是加速了华为服务器在RISC to IA过程中准备速度,加大了华为服务器在这一市场趋势中的话语权,正如邱隆所说:",ATCA不是华为发明的,这是英特尔牵头做的标准,但是华为第一次把它规模商用,并且把华为在电信领域小型机全部替换了。"替换小型机的核心参考标准,正是来自于"保证持续稳定运行的RAS特性",这就是当年ATCA所强调的99.999%可用性。
互联网应用服务器、模块化服务器、PCIe SSD卡、FPGA、DEMT动态节能、高压直流,这些在2010-2012年前后发展出来的华为服务器技术和产品则得益于电信运营商在互联网领域的探索,我们姑且不论电信运营商的业务探索是否成功,但IPDC(互联网数据中心)的大发展为后续国内大规模数据中心的建设,特别是整机柜服务器方面的探索积累的非常多的经验,这也是华为成为早期天蝎机柜提供者原因之一。
邱隆展示的2002-2018年华为服务器技术创新路线图显示,就创新而言,华为服务器分为应用方案创新、架构创新、工程创新和芯片创新,这四大类创新与行业拓展的规划紧密结合,从2002-2008年的电信,2008到2012的互联网,再到2012-2015的重点行业(金融、政府、电力、公安、广电等),华为服务器的在SAP HANA一体机、虚拟化一体机、32路容错服务器、超融合基础设施、SSD/RAID控制器、管理芯片ASIC方面投入了相对较大的研发力度。
华为服务器与竞争友商不同的显著一点是,华为服务器借助华为技术体系内的芯片设计基础,具有较强的ASIC设计能力,并且可以成功的流片应用于实际产品中,这也是2012年之后华为服务器的创新重点,除上述提到的控制器之外,华为服务器业务部门还在规划新的SSD和RAIC控制器和融合IO芯片。
"华为服务器的设备除了处理器之外,所有的芯片华为都有自己的方案。"邱隆提到,在SSD出现之后,"华为发现可以通过直接进入控制器领域更好的降低了SSD的成本,所以华为进入了SSD控制器领域。"类似的例子还包括管理芯片和RAID芯片,邱隆透露,华为服务器未来在网络芯片领域(主要是融合网络)也会有所涉足。
这意味着华为服务器在保证国产自主可控、硬件级可信计算的同时,在SSD存储控制、RAID控制、管理、网络控制器以及处理器互联等领域都有了从底层芯片角度出发的产品技术创新。
处理器互联芯片即NC(Node Controller),是在英特尔提供的八路服务器标准互联架构之上,拓展x86架构至16路、32路服务器的必要技术产品,在华为服务器宣布推出32路服务器之前,x86架构的8路以上服务器节点控制器技术在国内是没有的。
但邱隆明确表示,新的NC芯片目前只会出现在16路乃至32路关键业务服务器上,在8路服务器中华为服务器会继续采用英特尔的公开方案,暂时还没有将新的NC芯片应用在8路服务器上的打算:"从成本和效率上都没有太大的区别,但在高端关键业务服务器领域则不同。"
此外,华为服务器在工程领域的创新包括了在线热插拔内存模块、HVDC高压直流、高速正交背板、快速定位故障的黑匣子设计等,"我们的理念是持续创新,让计算更简单。"
2015年至2018年,华为服务器在"全行业"拓展的规划下,将在VDI一体机、SPARK一体机、RAS2.0架构、全解耦的DC3.0等方面实现新的创新,更进一步将服务器产品与多行业共性,比如RISC to IA小机迁移、整合性强的一体机等方面发展:"华为不会只是围绕英特尔的芯片做简单的设计,从最底层的芯片到上层的软件再到整个方案,华为有一系列的研究和投入。"
华为服务器发展战略:产品多样化 定位精准化
时至今日,通用性强的标准x86机架服务器的性价比越来越好,市场规模也越来也大,但对服务器供应商来说,其利润和差异化竞争的地方也就越来越少。与此同时,企业用户也开始为自己的定制化、特性化的应用寻找新的、专业性更强、具有鲜明特色的服务器产品,这意味着供应商需要更进一步多样化产品,更加细分、精准的实现产品和需求的对应。
有鉴于此,华为以标准的RH1288、RH2288服务器为基础,逐渐走出融合/超融合基础设施、横向扩展Scale-out、纵向扩展Scale-up、IO加速四个服务器及其相关产品市场领域的发展道路,针对IT基础设施整合、数据中心规模化部署、企业关键业务以及PCIe SSD、SSD固态盘为代表的服务器性能加速需求等,实现了服务器产品的精准定位。
以E9000、X6800为硬件基础,结合FusionStorage分布式存储,华为的FusionCube云平台可以支持多种不同的数据库和虚拟化平台,在预集成性、软硬件融合以及存储、网络性能方面,具有相当领先的水平,特别是其中的分布式存储软件FusionStorage,现在已经成为一个可以独立销售,为企业用户构建基于x86平台的软件定义存储的产品。
X6800这样的产品之所以可以成为FusionCube云平台的硬件基础,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其多样化的高密度配置,计算节点、存储节点、HPC节点的不同搭配可以针对不同业务应用提供不同能力的支持,在单一架构上适配云、大数据、HPC等多方面的业务。
进一步突破关键业务服务器市场是华为服务器2015年的核心策略之一,早在3月份德国汉诺威的CeBIT 2015上,华为就展示了基于英特尔至强E7处理器的32路x86关键业务服务器,据华为服务器相关人士透露,这一产品不仅使用的是化为自己的32路服务器NC,而且BMC管理芯片也是华为自主研发的ASIC芯片。
邱隆表示,这一产品"创新的RAS 2.0架构,是融合架构与预故障分析的结合,变安全可靠问题被动响应为主动发现",是业界最可靠的x86关键业务服务器之一。此外值得注意得是,这一产品支持HPC胖节点芯片仿真,这意味着在数据库OLTP和关键业务云计算应用模式之外,华为服务器也在探索更多基于虚拟化和融合架构的关键业务服务器应用方式。
就华为服务器产品线来说,在正在崛起的中国服务器供应商中,研发实力和技术水平肯定是位居前列的,特别是芯片级的创新是令人望其项背的,但这也意味着华为服务器不可能靠走量争第一来保持长期稳定的运营,提高产品附加值、拓展到更具价值的细分需求、进入更高端的服务器产品市场,才是华为服务器当前最重要的任务。
所以,做精核心产品是华为服务器战略中的重中之重,更进一步,将华为服务器产品与存储、网络、云计算、软件等业务线的技术实力更进一步融合,则是更进一步提高华为服务器市场表现的最终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