霍金的担心可能会越来越严重。这位科学家不久前断言,人工智能“几乎可以肯定”会发生由技术引发的灾难。说这话的背景是,人工智能(Artificial Intelligence,简称“AI”)已经猝不及防地占领了我们地面生活几乎每一个场景。
如今它更进了一步,上到了云端——是真的云端。1月13日,微软和东方航空宣布在人工智能和移动互联领域达成战略合作,并实现了“东航·小冰人工智能专机首航”的首飞。
在该航班上,登机前,乘客就能通过社交平台与小冰展开互动,获取实时航班信息;飞行途中,乘客能通过平板电脑登陆机上无线网络,通过小冰向其他乘客及机上空乘团队私信互动。此外,小冰还提供呼叫服务、空地交流、接机提醒、自定义餐饮等功能。
2014,人工智能的爆发之年。Siri、Google now之后,Cortana、小冰、echo密集面世。“空虚寂寞冷”的人类,已经迫不及待地把人工智能带出实验室。每一个都身先士卒、不惜成本。“我们曾处在人工智能的冬天,而现在我们已经到了人工智能的春天。”微软一位高管说道。
一个是PC时代的霸主,一个是国有航企巨头,此次联姻是人工智能在航空领域的大胆试水。尽管技术桎梏尚未解除,商业模式也尚不清晰,但这个未来感十足的试水无疑给东航、微软甚至整个人工智能领域提供了联翩想象。
一拍即合
是从半年前开始的。据微软内部人士透露,当时东航找到微软小冰团队,表达了合作意向。
这似乎不像是一个传统国有航企的做派。原因其实在于,东航向互联网转型的心情非常迫切,甚至专门为此成立了转型办公室。据说,每个团队仅微博号就有十几个。
2014年,东航从内到外都在发生变化。内部专门成立了转型办,使命就是推进东航在新商业模式和新技术的应用;除了改变了集团logo,去年9月,还成立了东航电商。“其实就是一个全新的商业模式。”东航转型办公室主任韦志林对经济观察报说。
去年9月的一天,东航董事长刘绍勇向韦提起小冰这个“新鲜玩意儿”,韦当时就表示自己正在跟小冰谈项目,刘很是支持,“高层对这个是很重视的。”
这样两个背景完全不一样的大公司,以前谈合作可能要好几年,“要先签备忘录,再签很多合同。”可是这一次合作,双方坐在谈判桌前不过短短几个月。“这代表了互联网改变了大家的思维,对技术应用的看法都不一样了。”微软(亚洲)互联网工程院副院长简仁贤说。
而微软要从一个“800磅的大猩猩”转型,它必须变得很快。微软互联网工程院在中国一个非常重要的“任务”就是要接地气。去年5月微软小冰的诞生,便是微软迎合中国网民需求、接近地气的印证。
东航找到小冰,是在想如何能了解自己的客户,如何能为他们画一个完整的肖像出来。“我们只知道顾客的性别、身份证号等硬信息,但是顾客喜欢什么,感情、人格方面的信息都无所知晓。”韦志林说,“我们是想用移动互联网的方法把我们的产品和服务做的更加个性化。”
东航更深层的愿望在于,把社群理念融入到航空服务中。要实现服务平台一个技术迭代——实现客户与客户的沟通、客户与航空公司的沟通、以及与服务人员的沟通。
“这是我们区别于传统航空公司的地方。要更加人性化、功能更加强大。”韦志林的信心在于,小冰现在对话总数已有6亿多次,人均每月1000多次,“具备了一定的互动和粘性。”
简仁贤想让基于必应搜索技术的小冰,能慢慢变成用户的“闺蜜和伙伴”。久而久之就会形成一种信任和依赖,即粘性。在这种情况下,小冰就变成了服务的接口,就是一个界面。
微软显然已经在语义识别技术产品化方面走在了前面,但是用户不会关心它的算法有多先进,而只会在乎手中的产品有多少智慧功能。所以,小冰这次“上云端”基本可以理解为微软人工智能技术的一次重要落地。
“在飞机上,你隔壁的隔壁坐了一位美女,你不好意思跟她讲,小冰就可以帮你做这种传纸条的动作。”简仁贤举例。
这只是其一。小冰目前已经接入了社交、电商等很多生活场景,简仁贤不止希望小冰能够具备各种功能,他希望小冰可以变成一个界面,所有的技术都可以透过这个界面,实现“软连接”,为用户提供定制化的服务。
通过拥抱大数据和人工智能,东航渴望找到深挖产业价值的新途径,而微软则要帮助东航提升认知、服务和用户黏性。与此同时,微软为小冰填上了航空这“最后一个社交荒漠”的空缺。从这个意义上讲,二者确如韦志林所说,“一拍即合”。
然而,抛去成本高企、商业模式不谈,两家公司的合作必须面对的一个问题是:数据的深度。
业内人士分析称,东航的核心是其金卡用户,其变现目标大抵也集中于此,微软能否在有限的时间里增加东航用户的黏性和互动,关键的支点也在于东航金卡用户的数据。然而,据韦志林透露,双方目前没有互通数据的打算。
“小冰作为一个先河,未来东航还会和微软在大数据、云计算等方面有很大合作空间和计划。”韦志林告诉经济观察报。
微软的秘密武器
作为一个重要的用户入口,小冰是微软在移动互联网领域的重要布局。
PC时代的荣光一去不复返。如今,在移动互联网时代,微软无论是在硬件上还是软件上,都在追赶,从未领先。必应搜索、Windows Phone、Surface平板电脑等被寄予厚望的拳头产品无一例外,就连曾经的王牌Windows也不复昔日光景。
去年,新任CEO萨提亚·纳德拉(Satya Nadella)接手之后,就开始大刀阔斧地推进“云为先、移动为先”的转型战略。不仅合并了原来主要的事业部,更咬牙掀起了微软有史以来最大规模的裁员动作。
他知道,留给微软的时间并不充裕。再不抓住机会,微软的辉煌将只能留在历史中。而在微软看来,人工智能和机器学习才是重回科技巅峰的秘密武器。
因为“对未来的饥饿和坚定而诞生在中国”的小冰,去年年中登陆微信后,在60小时内迅速覆盖了10%的微信群,在新浪微博也拿下了72小时1.3亿人次对话量的成绩,据简透露,小冰目前总用户数已经超过1000万。
小冰首先是一个产品集合。集合了微软搜索、Bing翻译和词典等产品,以大数据的技术手段实现,以人性化的方式进行呈现;其次,它是用户生活大数据积累入口和个性化推荐出口。
人机交互对话产品同样并非微软首创。苹果、谷歌甚至国内的大小厂商也都有自己的人机交互工具。不同的是,苹果Siri、Google Now以及小冰前辈微软的Cortana都选择了软硬件结合的方式,植入各自系统的智能终端。
小冰则只针对第三方生态系统,发挥类似中间件的作用。小冰的快速蔓延能够帮助提高第三方生态系统的价值和功能,尤其在提升活跃度方面。
微软对小冰的定位,是让她变成一个情感交流的伙伴,但事实是,用户想让她不仅仅是一个伙伴,也想要她来做一些秘书做的事情。微软早已考虑到这一点,在这个时候,小冰有很多技能是“学习”她“姐姐”小娜Cortana的。简仁贤告诉经济观察报,未来小冰还有另外一种模式是,用户可以从小冰中呼叫小娜,让小娜来帮助用户实现一些功能。“小娜更多是整合微软必应后台技术的结合,小冰是把这个技术,建立情感纽带之后,呈现出来。”简仁贤说,“小冰还有一个技术,将来她会提醒你她姐姐小娜能做哪些事情。未来会把小娜进行跨平台推广。”
其实,最让简仁贤头疼的还不是新技术的研发和跨平台的连接,因为微软的技术内功比较强这一点毋庸置疑,但现在问题是,这些内功发不出来,找不到招式。眼下微软的转型,说白了就是在找寻这些招数,但是以微软外企技术公司的背景和基因,没办法自己找,和别人合作便成为上乘之选。“我们现在跟很多本土的公司合作,微软发内功,由他们来出招,这样就是双赢。”简仁贤说,“东航就是这样一个合作伙伴”。
而面对同样在人工智能领域“苦心孤诣”的BAT等一众科技新兵,简仁贤表示,微软强的不是运营,不是懂客户,而是技术。在他看来,把过硬的技术拿出来,找到合适的合作伙伴运营起来,最后才会是一个双赢或是多赢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