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应有大格局

责任编辑:editor04

作者:刘远举

2015-07-20 22:04:18

摘自:百度百家

摘要 : 不管从经济角度,法律角度,还是互联网生态角度与用户角度,微信都应有大格局。对于微信方面给出的技术故障的说法,优步中国并未采信,发文讽刺所谓的“系统抖动”已经有三个月之久。

摘要 : 不管从经济角度,法律角度,还是互联网生态角度与用户角度,微信都应有大格局。

最近,很多网友发现,微信上无法搜索到涉及Uber的文章,发朋友圈涉及Uber时,也仅仅自己能看到,而且,相关的公众号也处于封禁状态。对此,微信方面回应表示是“统抖动导致误拦,目前部分已修复。”不过,网友验证发现,问题并未完全恢复,在“添加好友”、以Uber为关键词搜索,或与相关公号互动时,仍然存在一些问题。

对于微信方面给出的技术故障的说法,优步中国并未采信,发文讽刺所谓的“系统抖动”已经有三个月之久。早在今年3月,优步中国、Uber招聘和优步在北京、上海、广州等9个城市20多个服务型平台公众号都被封禁,微信方面给出的理由是:涉嫌诱导分享。

这个理由让人想起了快的。在滴滴与快的的合并之前,阿里系的快的与腾讯系的滴滴之间竞争激烈。今年2月,快的打车对外发布了“关于遭腾讯微信封杀的声明”,质问微信平台,同样是在微信分享打车红包,“腾讯旗下某软件”可以畅通无阻,而快的打车却被百般阻挠。对于快的打车的声明,微信方面表示,快的“恶意营销”,涉及诱导分享。随着滴滴与快的的合并,这个问题自然消失,而如今,又再次在Uber身上重演。

差不多在同一时期,微信以涉嫌侵权为理由,封杀了网易云音乐、虾米音乐、天天动听等音乐播放器,当这些播放器有分享到微信的行为时,会跳出“由于当前分享的应用涉嫌含有侵犯他人合法权益的内容,无法分享到微信”。对此,网易云音乐正面指责微信,而微信则以捍卫正版的理由予以回应。再往前溯,2013年10月,阿里巴巴推出来往对抗微信,微信封杀了来往转到微信的链接,让来往在微信上绝迹。7月底,微信封杀了一些针对淘宝商品和商家营销的公众账号,其目的显然在于不希望微信成为淘宝的流量入口。

不过,这种封杀的行为也并非腾讯一家。阿里投资的新浪微博手机客户端也不能分享到微信。不仅如此,从去年开始,点击微信上的淘宝链接已经无法正常跳转到淘宝店铺中,页面显示“阿里巴巴屏蔽了来自微信的浏览请求”。对此,淘宝方面解释称这是因为接到不少用户反映,通过微信朋友圈或者营销号发来的链接进入伪造淘宝店,掉入钱物两空的陷阱,出于安全考虑,手机淘宝关闭微信通道。这一通道至今未重启。微信方面也通过微博回应称,淘宝这种强制封杀的做法,伤害了用户的沟通体验。

今天的中国互联网巨头,各有各的优势,但遗憾的是,在安全、规则、技术故障的名义下,这些优势成为相互封杀的武器。这不应该是中国互联网应该出现的局面,企业家们应该有更加包容的大格局。

这个格局首先源于常识。从经济学上看,双寡头、三寡头竞争模式,是一种相对稳定的模式。在这个模式下,领先的两家或三家,占据了市场的绝大部分份额。寡头竞争模式中的企业体量都非常庞大,它们之间会发展出一种默契,不会有企图吞掉对方的价格战,市场份额也不会急速变化。市场中有很多这样的例子,波音与空客、耐克与阿迪达斯、英特尔与AMD、Nvidia与ATI、还有最著名的可口可乐与百事。这些企业相互之间不会有大的价格战,保持着平稳的发展,甚至,还需要对方,以免触发反垄断法——反垄断法》中禁止具有市场支配地位的经营者从事滥用市场支配地位的行为。从这个角度看,包容的格局源于对法律风险的清醒认识。

今日中国的市场经济,处于朴素自由与权力管制的双重影响之下。一方面是权力管制的市场,在文化、出版、网络、出租车等等行业中,管制无处不在,与此同时,在另一方面,劳动保护、市场垄断、工会等方面又处于一种非常原始的、朴素的、野蛮的市场经济状态,野蛮而又生机勃勃地生长着,促进着中国经济的迅速发展。但是,只要市场不断发展下去,社会也将跟随发展,法治也会进一步完善,在法治驱除权力的同时,也必然会影响朴素、原始的自由市场。这就意味着在呼吁破除管制的时候,原有的原始的、朴素的、野蛮的市场经济状态也必不可持续,最终会回到法治的轨道。

这个包容的格局还来源于对互联网生态的认识。生态一词,是现在互联网,特别是大公司的热门词汇,大家都要做生态。如果一个生态,只是对内开放,对外封闭。一个生态不顾消费者的体验,那么,这就不是生态,而是一吞食附则在上面的所有生物体的怪兽。当这一点通过很多迹象显示出来,令人畏惧,就不可能成长为生态。

这个格局还来源于对产品公共性的认识。某种程度上看,今天的微信与腾讯,已经是人们离不开的生活工具,人们在这上面交友、工作、娱乐,无数的个人信息在上面产生、存储。这就要求作为平台的应用具有公共性。

在最近的一篇文章中,有人谈到GOOGLE的非搜索部门,也要招聘专业人员来针对谷歌搜索引擎进行优化,而不是打一个电话,或一封邮件,要求自家的搜索引擎给点照顾。这种严格的规则之上,才会有让人放心的公共性。否则,为了兄弟部门的利益就可以破坏规则,那么为了其他的什么利益,会不会牺牲用户的数据与隐私呢?这个逻辑,正是Uber在声明中表示“腾讯微信拥有数以亿计的用户,“系统抖动”不但损害用户体验,更关涉用户的信息和财物安全”的暗含意味。而且,在此前运营商向微信收费的风波中,正是因为微信的公共性,它赢得了强烈的舆论支持,如果放弃了自身的公共性、学着国企搞垄断,那它怎么面对运营商的垄断联盟呢?

最终,这个格局应该来源于对市场,对用户的尊重。消费者始终是一切商业利益的来源,为了短期的利益而无视消费者体验的下降,最终,损害的会是自身的长期利益。微软当年的而行为,并没有维护住自己浏览器的地位,时至今日,IE浏览器已经彻底的没落了。更令人感叹的是,微软在移动互联网领域的落后与GOOGLE的崛起,某种程度上看,这是否意味着不正当的利用市场垄断地位,正意味着企业家进取精神的丧失。

链接已复制,快去分享吧

企业网版权所有©2010-2025 京ICP备09108050号-6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4934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