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社交媒体:从朋友圈的时间黑洞中走出

责任编辑:editor004

作者:白卷

2015-08-03 10:38:51

摘自:界面

昨天一个朋友在微信圈贴出最近没有读的公号,叹息时间被消耗太多。观念轰炸(微信):微信的功能看起来兼有facebook和twitter等特性,但在朋友圈中可转发的基本是公号内容,而公号的内容大部分都是精心选择的观念轰炸。

  

昨天一个朋友在微信圈贴出最近没有读的公号,叹息时间被消耗太多。前些天我也回顾自己这两年,发现自作公号以来已经积累订阅有近四百微信号,下拉一看,到处都是未读。

我问自己:真的需要吗?订阅这么多公号的原因,主要是浏览信息,再择选转载。而如此做的导向,完全是受众导向。

在读者选择公号的同时,公号运营也在琢磨用户。去年我给一位朋友写文章,引用了一位当年在腾讯工作过的人对马化腾团队市场策略的回忆:

当年腾讯电商为了精细化运营,将用户根据年龄、性别、地域等划分为112种角色,抽出其中的28种用户角色,进行集中产品集中推广运营。腾讯电商有10亿美金,8000多名员工,但腾讯没能力面对所有用户。

基于精细化运营,腾讯电商连续3年增长超过60%,并且费用率低于京东。

腾讯认为,一个用户,它可能是大明、笨笨或者小闲。只需10秒,它就能判断这个页面上的东东,是不是想要的。然后选择再点一下,还是关闭离开。

假使打开下一个页面,又是一个10秒。然后继续选择:留下?还是离开。10到30秒之间或者最多6个10秒,也就是1分钟之间,就决定了产品的存亡时刻,就是这么电光火石,如高手过招。

腾讯的要求仅仅是10秒。

这就是残酷的产品竞争,也是对用户的精准分析。她认为:“互联网产品是可能成为大江大河,还是快速干涸,不在于是否100万人知道它。而在于是否有1000个用户,特别特别喜欢你。当你做产品时,你想到的只是一个用户这样模糊的概念,这个产品99%已经死了。”

所以用户被吸引关注耗费时间不需要惭愧。但实际上,这样做也有问题。

因为这个用户群体是模糊而不能固定的,它是不断在变化的。所谓“口味”或者说“特别喜欢”更是说不清楚的一个东西。

粉丝用户会不断对产品提出了高要求,因为时代在变,所以“口味也随之会变化”,兼之能够满足其口味的产品层出不穷,很可能“再也不喜欢你了”。

另一方面,产品逐渐失去了主动的“创造性”,也会变得越来越趋同化,进而产生昙花一现的速食垃圾。

双向的速食化和碎片化引导,最终会导致产品、公司和客户都丧失主动性和创造性,造成的结果往往是消费市场的停滞,以及一大批垃圾产品的出现。

社交媒体的根本问题就在这里,它缺乏独创性导致同质化信息泛滥,但另一方面,受制于庞大读者群的选择,为了增加粉丝的数字,又不得不采用抄袭转载的方式,以便于大量传播,从而形成了一个“速食精神鸦片”的时间黑洞。

很多人一天停留在微信上的时间,长达十个小时以上,已远远超过了一份工作的上班时间。

在未作公号以前,我停留在社交媒体的时间大概是每天半小时,因为我只浏览一个媒体:twitter。

在这个媒体上面,我大概订阅了一百人左右。由于twitter上的信息流动非常快速,而且来源全面,我基本上停止了对新闻的浏览,成为我观看世界的唯一信息源。

但在做公号之后,我的时间提升了将近多两个小时。作为一份工作,这当然无可厚非,但我仔细分析,仍然有超过半小时的时间消耗在看朋友圈上面,这对我的改变是:养成了一种阅读习惯,进而无形的影响着心态。

所以后来就有了警醒。若想从中走出,有效利用自己的时间,关键的问题仍然是:你使用朋友圈的目的究竟何在?

现在社交媒体泛滥,但大体上可以分为几个功能:

个人性展示(Facebook):只为用户分享自己每天所思所想,所发感叹。由于版权的问题,它不存在公号。所以信息的传播是非引导性的。

信息流(Twitter):它几乎是最快速的信息传播渠道。由于它的私人定制化和信息交流的公开透明,假消息不易在其中出现,因此基本可取代新闻媒介。

观念轰炸(微信):微信的功能看起来兼有facebook和twitter等特性,但在朋友圈中可转发的基本是公号内容,而公号的内容大部分都是精心选择的观念轰炸。

简言之,相当于每个公号都经营了一个论坛,圈进更多的人,实现商业价值。所以注定文章是引导性的。

至于微博、网站,由于具备的功能太多太杂,基本上定位已经非常模糊。微博在微信出来之后的一年内,活跃用户骤降69%,这几乎是一个不可思议的数字。很多时候,已成为微信等常用社交媒体的补充了。但在突发新闻的功能上,仍然可以起到twitter的作用。

如果这样分析,可以发现自己的需求点究竟在哪里。我选择twitter的原因有几个:

第一它信息流通快速透明,而且所关涉的是真正的问题。比如在股市期间它所提供的是大量的时时数据,以及经济学者对此的分析和判断,由于媒体的不同,它所提供的角度也非常不一样,虽然会很无趣,但这样却有利于你做出真正有效的分析。

微博微信就不太一样,小道消息很多,还有各种各样的段子,争吵谩骂指责非常之多,最后将某一个信息炒作放大,看起来热热闹闹,但最后毫无所得,之间流动的只会是不安、焦躁的情绪和对真实数据的迷茫。

第二它只进行真实有效的讨论。在twitter上几乎没有谩骂,因为没什么意义。以前也有不少国人在上面吵,但最后都消失无踪了。人人的时间都很宝贵,不会总浪费在没有技术含量的吵架上,长期下来,吵架的基本都被拉黑了。另外,话痨刷屏的也属于此类。

第三选择时可筛选有效的人。Twitter上两亿多用户,华人也超过十万余,怎么在其中选择呢?好处在于它没有意见领袖。无论观念再伟大,140个字也根本不可能写得出。所以最能得到圈内认可的是他的专业、视野和经历。

筛选的方式很简单:选择那些总选择靠得住的人的人。因为每个人都有自己择选信息的方式和渠道,有时候你只需要关注哪些对此做的最优秀的人就行了。虽然人多,但他们的光彩也很难被压制。

通过这几个方面的筛选,基本上一百个人已经可以涵盖自己感兴趣的各个领域。

不久前有篇文章指责朋友圈的人为何不点赞?我在微信里做了个声明:

这里说一句,凡是南怀瑾于丹我都不会点赞,凡是神佛鬼怪我一个基督徒也不会点,凡是中医药养生我不会点,凡是让人往死了干活没生活的很抱歉,凡是买洗发水药膏传销的那也对不起。责难我不点赞的我提前说明好了。

这里所讲就是我筛选信息的标准。社交媒体也是一个工具,它应该给人以自由和便利,而不是捆绑和麻烦。所以我不太希望花时间去看无用的东西,一秒钟都嫌多。大概有哪几种呢?

1、广告。我不是很讨厌硬广,但比较讨厌软广。

Twiter与google、facebook都有广告,但他们的广告做的很有艺术性,基本上是根据兴趣点来的,而且并不频繁。每一个广告创意十足,其实蛮有借鉴意义。

但软广不一样,它首先是欺骗性的,借用噱头骗点击,然后产品也不好,广告做的文案、动画、音频都很糟,也没有美感。所以做软广的我基本是屏蔽了的。

另外一种广告叫微商广告,它发布频繁,缺乏想象,单纯是为占领朋友圈的。

2、鸡汤段子手。我很多年不怎么看“活人”写的东西,原因何在呢?就是现在写书的人缺乏理智,它的观念少有用事实例证的,而是煽动多、论断多、大言多。喜欢做情怀和理想状,表现的很有思想,但大部分经不起推敲。

现在的鸡汤段子手更加等而下之,相当于你喜欢听什么它就说什么,喜欢看什么它就提供什么,反正无论你需要什么样的观念,它就提供给你什么,如果有这样一个人天天站在你身边,你会觉得他是好人呢还是害人呢?

比如于丹,她讲论语完全是自己的意解。就是为了满足社会心理的需要。

有人说,我就喜欢她讲的论语,不对有怎么样呢?其实这么说的背后一是承认了你认可了有人提供欺骗的虚假的信息,二是你愿意为此种行为买单。那么很可能接下来就有人借用老子的话、庄子的话来蛊惑,它不但对你的生活没有用处,而且是“显性的精神鸦片”,麻醉自己信奉它的学说,最终是掏空你的自有精神。

3、神佛鬼怪的道德绑架。我懒得辩驳,更讨厌那种动辄让人磕头点赞的东西,这与小时候玩的那种“谁捡到不写50遍传给别人就会有灾难降临”有什么区别呢?不过是道德绑架、恐吓威胁的精神绑架罢了。

4、还有那些以正能量面貌出现的负能量段子,他们不断的提出一种理论,比如工作,就按照老板的心态写员工应该怎么做,甚至要虚伪、加班、对付办公室政治等等,这些都非常黑暗。

5、中医养生的无需提了。哪一个说法经得起推敲?中医是经验性的,如果一个医生包治百病或者一个方子什么都能治,那还要医院做什么呢?

所以我觉得,怎样利用微信朋友圈?找到真善美的东西,找到真正的知识体系,找到值得信任的信息源。至于那些大忽悠们,离他们越远才越能看到自己的真实生活。

链接已复制,快去分享吧

企业网版权所有©2010-2025 京ICP备09108050号-6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4934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