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全球网路及产业界的大事,莫过于GOOGLE 宣布组织重组,并成立新控股母公司「字母公司」(Alphabet),GOOGLE 变成是控股公司的子公司,旗下主业务如网路搜寻、地图、应用程式、YouTube 和Android 等,仍在GOOGLE 这家公司中发展,而其他的新事业,无人机、X 实验室、投资分支Ventures、Goolge 光纤(Fiber)等将各成子公司分开营运,此举对于GOOGLE 日后的发展有何影响?
GOOGLE 为目前全球市值及品牌排行第二的公司(仅次于苹果),照理说,新事业在GOOGLE 这个强势品牌下发展,会有其月晕效果,为什么GOOGLE 还要成立一家控股公司,并把新事业从GOOGLE 本体中拆出呢?这其实是正确的品牌操作观念。
原本GOOGLE 和APPLE 一样,都是用「一个」品牌在操作,好处是新产品或服务可以在强势品牌的「庇荫」之下,有更高的知名度和注视度,成功的机会自然增加,但相对来说,如果新产品或服务失败了,也会造成母品牌的负面影响。
例如APPLE 的新产品如果一但表现不好,就会影响整个股价,例如iPhone 5C 与最近的APPLE Watch,销售的好坏都会对APPLE 的母品牌产生影响,而对GOOGLE 来说,身为一个以服务为主的公司,如果新服务没有成功,也会影响到GOOGLE 整个品牌,特别是GOOGLE 近年来发展的新服务和新产品跟原先的搜寻服务差异更大,做一些品牌上的切割是对的选择。
以上方的品牌发展图,日后GOOGLE 的家族品牌位置变成是「字母公司」,而GOOGLE 则变成是旗下最大的副品牌,但市场都知道GOOGLE 跟字母公司的关系,因此,GOOGLE 的发展愈好,对控股的字母公司都是加分。
但其他如无人机、X 实验室等新产品,存在比较大的发展风险,如今切割出去,如果没有成功,对GOOGLE 的影响就没那么直接,未来这些新公司(或是品牌)可能以个别品牌的方式发展,在没有具体成果前,都会与GOOGLE 做切割,但如果这些新产品发展的好,也可能往左移而变成字母公司的「背书品牌」,甚至变成副品牌或直接以「GOOGLE」命名,因此,现在做品牌切割,对GOOGLE 发展新事业体,有着重要的意义。
品牌发展策略各有不同的意义,要视经营者的想法和市场环境而定,如果产品发展的属性类似(例如APPLE),是可以用单一品牌经营,但当APPLE 想要发展低价商品时( iPhone 5C),也会被APPLE 这个「品牌光环」给绑住,以致于高不成而低不就,因为低价市场一向不是APPLE 的市场,若真的因为经营发展需求要切入,也可以用副品牌,甚至成立一个新品牌去推低价商品,就可以跟APPLE 的母品牌拉开距离,但新品牌必须要花更多的资源和时间经营,是否有价值,就要回到经营团队对市场和未来发展的判断而定了。
IKEA 近日强打2016新品上市的广告,也感觉到其一年多来的品牌形象转型已有成果,下周为读者分享,也欢迎读者提出想要笔者分享的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