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cebook的连续危机与扎克伯格的连续危机公关

责任编辑:editor005

作者:杰罗姆

2016-06-04 17:40:52

摘自:百度百家

在刚刚过去的2016年5月,马克·扎格伯格接连碰到了两件头疼的事情。一件叫“biasgate”(新闻偏见门),一件叫“thielgate”(蒂尔门)。

在刚刚过去的2016年5月,马克·扎格伯格接连碰到了两件头疼的事情。一件叫“biasgate”(新闻偏见门),一件叫“thielgate”(蒂尔门)。两件事儿都有关美国新闻记者与新闻媒体的护身符“第一修正案”,都被上纲上线,都被全美国的主流与非主流媒体、保守与非保守媒体集体热议。

“Facebook新闻偏见门”,小扎迅速回应,强势出手,在不到一个月时间里就几乎彻底摆平了;有没有后遗症不好说,反正现在看起来,没有人再死缠烂打。

“蒂尔门”,已经爆出快两个星期了,还在延烧,小扎以静制动,一声没吭。这个故事,有最狗血的戏剧元素:有色情,有出柜,有基督山伯爵复仇一样曲折而漫长的过程,有硅谷英雄与媒体的集体对抗,有硅谷英雄与硅谷英雄之间的捉对厮杀,有无穷无尽的财富和置人于死地而后快的不共戴天之仇,还有,神圣不可侵犯的第一修正案 …… 故事正在生成新的故事,新闻正在催化新的新闻,一时半会消停不了。

小扎面对这两件事,采取了完全不同的两种控管策略。小扎是否能够如愿用这种不同的策略摆平“蒂尔门”,还真不好说,搬板凳去吧,这戏会有点长。

不过,最近有一道坎,小扎必须要迈。6月20日,Facebook要开股东大会,要改选董事,其中有一位给小扎第一笔50万美元投资后来一直是他的导师与啦啦队长的董事叫彼得·蒂尔。彼得·蒂尔就是“蒂尔门”的主角。彼得·蒂尔是百分百的硅谷英雄,PayPal联合创始人。他写过一本书,中译本名为《从0到1:开启商业与未来的秘密》,重量级的风险投资人。许多媒体呼吁小扎在此时灭了蒂尔,将他从董事会扫地出门。小扎根据上市时聪明的制度安排,几乎完全拥有控制权。蒂尔的去留,只是小扎一念之间的事情。但是,小扎会壮士断腕痛下杀手吗?小扎会舌战群儒,视舆论为无物,捍卫蒂尔吗?友谊的小船,会翻吗?要知道,在5月18日,在小扎身处”新闻偏见门”最困难的时候,当小扎陪笑脸在硅谷总部会见前来兴师问罪的美国17位保守派意见领袖的时候,正是蒂尔以Facebook董事、共和党总统候选人特朗普坚定支持者的非常特殊的身份,在小扎身边护驾。作为战斗在自由派大本营之一硅谷的“保守派”,在摆平“偏见门”事件中,蒂尔居功至伟。

【图说:路透社5月25的评论认为,彼得·蒂尔在“新闻偏见门”之后,又给小扎带来了新的言论自由问题。】

小扎还有时间长考。不过,小扎并不总是犹豫不决的。有一个可以参考的案例。Facebook的免费互联网计划今年2月在印度惨败之后,Facebook的董事马克·安德森发表了调戏印度的有关“殖民地”的不当言论,舆论哗然,小扎迅速与安德森划清了界线,公开指其观点“非常令人失望,完全不代表Facebook或者我的立场和想法”。

6月20日,无论是忍痛灭了蒂尔,还是忍痛保全蒂尔,小扎都会通过他的关键一票表态。大伙儿都在等着看那一票的内容。无论小扎的决定是什么,那一天,都会有一场舆论风暴,小扎都会被架到火上去烤。

彼得·蒂尔这位盖世英雄究竟出了什么状况,给自己带来了麻烦,也为小扎惹事,并惊动了“第一修正案”?

故事说起来很绕。杰罗姆争取用最简洁的线条来勾勒。

有一个名叫浩克·霍根的摔角明星,睡了他最好的朋友的妻子。2012年,一段90秒视频被著名的博客媒体Gawker发布。浩克·霍根提起了一系列诉讼,几乎没有赢的,但一赢就赢了个大的。今年3月法庭判决Gawker及其所有人尼克·丹顿,赔偿合计1.4亿美元。

此案目前仍在上诉中,6月间又将开庭。如果再输,被告仍有上诉机会,但必须立即提交5000万美元赔偿金。而且,原告律师在诉讼中还特意回避了需由保险公司承担责任的部分,确保Gawker无法拉上保险公司来垫被买单。这意味着,原告方并不在乎是不是真能拿到钱,拉上保险公司买单,通常是拿到赔偿的最可靠的方法。他们在乎的好象首先不是钱,而是搞死Gawker,以法律的名义行使私刑。

Gawker与其创始人、所有人尼克·丹顿被逼上了绝路,被迫聘请财务顾问寻求买家出售股份甚至出售整个公司。

尼克·丹顿是前《金融时报》记者,上个世纪在欧洲一系列国家驻站,上世纪九十年代后期选择转场硅谷,并最终留在硅谷,成为著名的连续创业者。Gawker Media是他影响力最大的博客媒体平台,旗下拥有一系列垂直博客网站,其中有一个著名的科技网站Gizmodo,让小扎闹心了快一个月的Facebook”新闻偏见门”事件就是其独家报道的;还有一个专门“扒粪”硅谷的网站 Valleywag,深挖硅谷大咖的内幕与八卦。硅谷的几乎所有英雄,都中过Valleywag的枪。国内的一些评论爱说Gawker是八卦网站,半对半错。Gawker有十分离谱的八卦,也有十分靠谱的严肃新闻,狮身人面,其意见领袖尼克·丹顿本人就是接受过严格专业训练的十分著名的英国大报出身的名记。

【图说:左为Gawker 创始人尼克·丹顿,中为“新媒体女王”阿里安娜·赫芬顿,右为金融时报高管约翰·盖普。】

5月24日,《福布斯》杂志突然暴出猛料,浩克·霍根诉讼背后有“黑手”,硅谷有巨头全额承担其诉讼的巨额费用。福布斯报道直指与小扎一样从Facebook设立董事会后就一直出任董事的亿万富翁彼得·蒂尔是出资人。

隔天,彼得·蒂尔接受《纽约时报》采访,坦承自己就是浩克·霍根诉讼的出资人,目前总出资额约1000万美金。蒂尔称这是自己做过的最大一件善事,目的是帮助无力承担巨额诉讼费用的Gawker霸凌受害人讨回公道。那基本上就是替天行道的意思,将网络霸凌者Gawker绳之以法,给标题党们一个深刻的教训。当然,蒂尔并不回避自己也是Gawker八卦的受害者,这也是在为自己讨回公道。2007年,Gawker旗下网络杂志发布了一条报道,披露了蒂尔的性取向。顺便说一下,发布这条新闻的Gawker编辑是同性恋者,Gawker的创始人尼克·丹顿也是同性恋者,尼克·丹顿在纽约举行的同性婚礼,曾经上过很多媒体头条。同性恋者越来越成为美国社会中普通的成员。2015年6月,“彩虹旗”甚至让白宫看起来象彩虹宫。

【图说:“蒂尔门”事发后,彼得·蒂尔为避记者,深居简出,尼克·丹顿却四处出镜,严词抨击蒂尔的霸凌,网络霸凌者似乎瞬间变成了被霸凌者,这世界变化快。】

好了,故事讲到这里,出现了逆转,主角才刚刚登场。官司照打,嘴仗继续,但舆论的风向突然转变了。

原来,无底线揭秘他人隐私的Gawker,是各方挞伐的对象;被伤害的弱势的主角浩克·霍根获得了广泛的同情。此前,没有人拿Gawker的所谓言论自由盾牌当回事。突然之间,人们发现原委并不那么简单。浩克·霍根只不过是一个长达十年的复仇计划中的最新道具。蒂尔坦言,他资助的对Gawker的诉讼,不止这一桩,但拒绝说明详情。一些媒体正在深挖,发现至少还有两桩针对Gawker的诉讼是由蒂尔资助的。

故事的主人公突然变了。浩克·霍根成了无足轻重的背景与道具,整个故事变成了“蒂尔门”(thielgate,《纽约时报》、《财富》杂志语)。呈现在法官与陪审团面前的图景,突然穿越了。其实质被解读为:一个对全球最大的媒体平台Facebook拥有巨大影响力的硅谷超级富豪以强凌弱,秘密组建律师团队利用系列诉讼,试图消灭一家他不喜欢的媒体。已执行长达近十年的复仇计划,让人们看到了男主角复仇之心坚定、执着,其组织、计划、步骤的周详让人叹为观止。

【图说:这是目前在台北生活的著名硅谷博客本·汤普森有关“蒂尔门”推特风暴中的一条推文。Thiel/FB vs Gawker 这样的定位,明确无误地渲染了Gawker被蒂尔和Facebook以强凌弱的悲情。】

显然,《福布斯》突如其来的揭密报道,并不在彼得·蒂尔的预案之中;因此,蒂尔不得不迅速回应,通过接受纽约时报的访谈,全面呈现自己的论述,试图扭转对于自己不利的舆论。遗憾的是,舆论好象并不全盘接受蒂尔的话术,反而因为蒂尔的亲口确认与其提供的诸多细节添加了猛料。

各方意见迅速集结,形成了两大阵营,也立即分裂了硅谷,使硅谷出现了两大阵营。

在硅谷的巨头圈子里,蒂尔似乎立马成了英雄,有人大声喝采。有人怕公开喝采引火烧身,十分婉转地通过转发蒂尔推特的方式表示支持。有人,尤其是那些被Gawker修理过的大咖,被怀疑也参与了蒂尔复仇计划的人,立即澄清,划清界线,声明与自己无关。当然,也有硅谷巨头立即站出来,站到了蒂尔的对面。Ebay创始人皮埃尔·奥米迪亚通过其旗下媒体,立即表态支持Gawker上诉。

身家比PayPal创始人彼得·蒂尔更高的Ebay创始人皮埃尔·奥米迪亚的出现,使彼得·蒂尔复仇计划的正当性大打折扣。奥米迪亚本人,也是Gawker的修理对象,也遭受了Gawker的“黑”手,但奥米迪亚在事关新闻自由与第一修正案的是非问题面前,毫不犹豫地选择支持自己昔日的仇人。

  【图说:左为皮埃尔·奥米迪亚,中为浩克·霍根,右为彼得·蒂尔。】

有人说,硅谷的大部分高管都倾向支持蒂尔。这样的表述可能是正确的,但至少是不严谨的。雅虎财经专门做了一个报道,硅谷有哪些人公开支持蒂尔,又有哪些人公开支持 Gawker,有名有姓,有根有据,有链接有真相,而且在不断地持续更新。(链接见文末)如果雅虎的报道可信的话,公开支持蒂尔的硅谷人,其实屈指可数,公开支持Gawker的硅谷人,也屈指可数。大部分人选择的是沉默。其中,有害怕公开支持蒂尔会给自己带来麻烦的,也有害怕公开支持Gawker给自己带来麻烦的。所以,沉默是大多数。包括蒂尔的Facebook同事们。

Facebook的二号人物谢丽·桑德伯格6月1日按原计划出席著名的Code Conference 大会,不出意料,在会上她面对绕不过去的有关“蒂尔门”的反复追问。整个访谈大部分时间都围绕着“新闻偏见门”和“蒂尔门”展开。这位深具亲和力的传奇女性显然经过小扎的有限授权有备而来,她以诚恳、坦白的肢体语言,巧妙地大声保持了沉默。她说,蒂尔的诉讼,是他个人的行为,他不是以Facebook董事的身份在行事,他也没有动用Facebook的资源,Facebook不知情。记者追问,现在,你知道了,你怎么看?桑德伯格大姐亲和地笑了:这很复杂。记者们知道这位大姐大的难处,绅士地点到为止。不过,桑德伯格的回答其实信息量不少,她说Gawker是Facebook的客户,Facebook一如既往地在分发Gawker的全部内容。Gawker还应邀参加了Facebook最新推出的视频直播计划。有报道说,纽约时报等不多的几家参与这个直播计划的媒体机构都是Facebook付费邀请的。

这是迄今为止,Facebook高管的第一次正面回应。Code Conference大会也向蒂尔与Gawker的尼克·丹顿发出了邀请,安排他们同场接受采访。结果,周四(2日)为蒂尔准备的红椅子一直空前。尼克·丹顿则成了红人,他利用这个平台炮火全开。彼得·蒂尔放弃了一次为自己辩护的机会,还是回避了一个被公审的风险?不知道蒂尔会沉默到何时?

该说说媒体的反应了。蒂尔的角色,是媒体《福布斯》揭露的,是蒂尔本人向媒体《纽约时报》证实的。媒体与媒体人大多并不认同Gawker的扒粪做法,在蒂尔绝杀Gawker的十年复仇计划“蒂尔门”被暴光之前,几乎没有媒体为Gawker站台。不计后果地侵犯他人隐私,被罚得倾家荡产,即使比例失当,也没有什么特别不对的地方。但是,“蒂尔门”改变了一切。在众多媒体与媒体人看来,那是硅谷富豪利用自己手中的取之不尽的资源,处心积虑地对于某家特定媒体的长期、无情追杀。这个判例如果成立,将成为一个钳制媒体的模式,其寒蝉效应不言而喻。而这,是在光天化日之下对于“第一修正案”的公然冒犯。

  【图说:华盛顿邮报在讨论“蒂尔门”投射在硅谷新闻业上的“寒蝉效应”。】

基于这样的基本认知,美国的媒体与媒体人(包括博客自媒体人)大部分不约而同地发声支持Gawker与蒂尔对决,他们事实上不是支持Gawker与浩克·霍根对决,而是支持Gawker与把霍根作为工具的背后的主谋亿万富翁对决。他们的表达方式各有不同,有的义愤填膺,有的客观平衡,在对Gawker深表不屑的同时,对蒂尔的阴谋鬼计深表忧虑。有一个基本的共识在字里行间流动:已经被以Facebook为代表的来自硅谷的技术颠覆者推入经营困境的媒体(包括传统媒体与网络原生媒体),在来自硅谷的Facebook富豪复仇者(蒂尔)面前,十分虚弱;无论是传统媒体还是原生的网络媒体,都没有能力耗费巨资应对不以胜诉为第一目的的系列诉讼,因此决不能让这种以强凌弱的追杀媒体模式成为判例。

【图说:这是被称为博客教父的戴夫·温纳的一条推特。他说,小扎应该开了蒂尔。这位没有亿万身家,但拥有巨大影响力的互联网意见领袖的态度,既具有代表性,也具有煽动性。顺便说一下,戴夫·温纳是小扎谜,也是Facebook不少项目的合作伙伴,他连续撰文要求小扎“清君侧”。】

法官、陪审团已经在“蒂尔门”暴光之前,表明了自己对于隐私保护的严正立场,他们通过判赔高达1.4亿美金的巨额赔偿,已经给了霍根一个公道;在“蒂尔门”暴光之后,法官、陪审团将会如何表明自己对于第一修正案的认知,以及是否会给Gawker一个公道,杰罗姆不知道。但是,杰罗姆知道,有没有“蒂尔门”很不一样。如果认为拥有一系列第一修正案相关历史判例的法官与陪审团会放任一个精通法律的亿万富豪(彼得·蒂尔毕业于斯坦福法学院),躲在幕后以其无限的资源,操纵法律公器来动用私刑,那就过于简单了。

更有趣的场景是,如果Gawker上诉失败,倾家荡产,已经被点燃的对于强人蒂尔不利的公众舆论,将进一步激化;如果Gawker上诉成功,墙倒众人推,蒂尔将面临更大的压力。

有许多人在问:如果蒂尔觉得自己是替天行道,政治正确,为什么不从一开始就光明正大地说明自己的诉求,自己直接走到台前来?为什么事发后,不敢面对公众?在程序与目的诸多方面,蒂尔都留下了话柄。

事实上,如果能够对彼得·蒂尔进行一个全面的了解,可以十分轻松地发现其身陷“蒂尔门”并非偶然。“蒂尔门”的出现,只是迟早的事情。在立场普遍”中间偏左“的硅谷,彼得·蒂尔是个异数,他是硅谷巨头中少见的特朗普的坚定支持者,是特朗普的正式“加州代表”,而特朗普几乎是媒体的公敌,特朗普与保守倾向媒体的旗舰福克斯新闻的冲突也时有发生,福克斯老板默多克也只是在不久以前特朗普稳获共和党提名权之后,大局已定之后,才勉强表态支持。

【图说:左为美国总统候选人特朗普,右为特朗普的坚定支持者、特朗普“加州代表”蒂尔。】

特朗普要状告媒体的说词比比皆是,蒂尔的不同与高明之处在于,他是”记者保护委员会“的长期捐助者,他十分明白保护言论自由的重要性,十分明白“第一修正案”的价值与神圣。也可能,蒂尔内心其实十分珍视言论自由,只是,当媒体把矛头指向自己的时候,十分珍惜自己羽毛的蒂尔就不那么淡定了,他也许觉得自己应该是个例外。蒂尔明白在一个拥有宪法第一修正案以及拥有一系列基于第一修正案的历史判例的国度,对媒体的追杀,都是政治不正确。追杀媒体的事情只能在暗箱里操作。特朗普往往只说不做,而蒂尔只做不说。但蒂尔没有想到,他周详、隐密的复仇计划会在此时此刻,大选年这个敏感时刻被踢爆,成为“蒂尔门”。而他与那个与媒体关系十分僵硬的领先的共和党总统候选人特朗普的亲密关系,又让他承受着难以承受之轻,为他的复仇计划的最终执行增加了不少变数。

【图说:著名的原生网络媒体VOX的这个新闻标题,点出了许多人的担忧。】

在另一方面,奥米迪亚与蒂尔唱对台戏,也在意料之中。奥米迪亚投资数亿美元创办的First Look Media,由因史诺登报道而获普利策奖,由因史诺登案记录片而获奥斯卡奖的一批卓越的新闻记者领衔,高举捍卫第一修正案大旗,其立场与倾向不言而喻。

【图说:《纽约客》杂志认为蒂尔发动的几乎就是一场针对媒体的战争。《纽约客》编辑选的题图,蒂尔眼露凶光,好象倾向也十分明显。这本精致、优雅的杂志,在生气的时候,也顾不上风度了。】

事实上,“蒂尔门”的影响,并不局限于新闻界。这并不只是一个侵犯隐私与维护第一修正案所赋予人们言论自由的问题。这是一个“硅谷”的问题,是硅谷的原则问题,也是数字时代事关每一个人的“数字化生存”的问题。

  【图说:刻在石碑上的美国宪法第一修正案全文。】

如果仅仅把“蒂尔门”的讨论局限在保护隐私与保护言论自由的语境中,那就太小看了这问题所呈现的全局意义。杰罗姆没有能力洞察这层意义,但是,在硅谷英雄迈克尔·拉泽罗(Michael Lazerow)的檄文中,杰罗姆清楚地看到了。

我们来花点篇幅,认真地研读一下拉泽罗的论述。

迈克尔·拉泽罗是Buddy Media的创始人,也是硅谷的亿万富翁。他的Buddy Media获得了彼得·蒂尔的投资,Buddy Media帮助蒂尔赚了不少钱;拉泽罗也投了Facebook,他从Facebook也赚了不少钱。两者交集与互动不少。但是,在“蒂尔门”事发后,拉泽罗坐不住了。他在自己的朋友圈中广泛征询意见,在Facebook上发贴和持各种不同意见的人交流,然后写了一篇深思熟虑的文章,完整地呈现自己的观点。这篇文章发表在LinkedIn上,题为《彼得·蒂尔亵渎了硅谷的核心原则(Peter Thiel Violates Core Principles of Silicon Valley)》。建议关注“蒂尔门”话题以及并不关注这个话题的人,都读一遍那篇文章。那篇文章在美国的诸大社交媒体上疯转。

拉泽罗的观点非常直白:“彼得·蒂尔也许会成功杀死Gawker;但是,以践踏信任和透明这两个核心价值为代价寻求个人的复仇,彼得已经开始为硅谷的声誉挖掘坟墓了。”

拉泽罗认为,硅谷那些最大的科技公司,以及他们的创始人、投资者、高管,已经拥有了这个星球上最有价值的资产。如果没有核心价值驱动、约束决策制定,这些独一无二的资产,可以被用来实现可怕的目的。

拉泽罗描述了一幅相当惊悚的图景:

“彼得·蒂尔支持并代表的Facebook,拥有16.5亿用户人际关系的实际图谱,拥有他们互相之间传递的信息,拥有他们所生产的海量数据,还拥有他们能看到什么(以及不能看到什么)的算法。

由彼得·蒂尔创办的 PayPal 拥有你购买与支付行为的数据库;谷歌拥有这个世界上工作人口的大部分电子邮件;Uber拥有实时的你在哪里以及你将去哪里的地图,以及你曾去过哪里的历史记录。苹果手机更是几乎拥有你的整个生活,苹果上的信息可以被用来伤害你及你的家人。

其中每一家公司都有能力,常常也有动机,利用这些资产来进行商业竞争,来伤害批评者,来对他人过去的过错进行报复。”

幸运的是,拉泽罗说:“这些公司没有滥用这些资产。他们做出了正确的决定,因为他们拥有道德框架,拥有一系列核心价值来管理这些资产的运用。这些被科技企业家们广泛共享的价值使我们的共同体得以如此坚强。”

拉泽罗动情地写道:并不是苹果及其员工,对于谋杀犯的憎恨少于FBI特工。这家公司知道,哪怕是在那样极端的情况下使用他们的力量(解密手机,留下后门),也将损害【信任】这种核心价值;如果这种信任受到了损害,那将在未来长时期内产生毁灭性的后果。

  【图说:迈克尔·拉泽罗在接受访谈。】

拉泽罗最后的结论是前瞻而普适的:对于彼得·蒂尔支持浩克·霍根进行的这场诉讼的是非曲直我们可以争论,但是,无法争辩的是,彼得·蒂尔在这个过程中缺乏对于【透明】与【信任】的承诺。这在消费者对于硅谷的信任已经处于前所未有低点并且仍在快速下滑的时候,是最为令人不安的。如果彼得·蒂尔,这位硅谷先生(Mr. Silicon Valley)可以秘密地利用自己的力量摧毁他个人的敌人,是不是意味着,每一家他所拥有的公司也可以秘密地做同样的事情呢?往大处说,任何一家硅谷公司,也可以秘密地做这样的事情呢?问题并不是他们会不会做这些,问题是人们认为他们会不会做这些。这才是最重要的关键。

重复一遍拉泽罗的结论:”彼得·蒂尔也许确实会成功地杀死Gawker;但是,以践踏信任和透明这两个核心价值为代价寻求个人的复仇,彼得已经开始为硅谷的声誉挖掘坟墓了。”

在这里,拉泽罗没有讨论第一修正案,没有讨论媒体,他讨论的是数字时代的每一个人的数字化生存,讨论的是拥有独特、垄断资源的硅谷科技巨头。他的立意,远远超出了目前正在互联网上如火如荼进行的“蒂尔门”讨论所触及的高度。我理解,拉泽罗想告诉大伙的是,数字化生存,只有在透明与信任的基础上,才有可能延续;而蒂尔的所作所为,直接破坏了这些基石。

【图说:传统媒体《大西洋》月刊旗下的著名网媒QUARTZ的这个判断,有多靠谱?】

“蒂尔门”也可以从企业伦理角度来检视。

艾伦娜·布洛克斯海姆(Eleanor Bloxham),是一家专注公司治理领域的顾问公司的首席执行官。她在《财富》杂志上撰文,从公司治理入手,对“蒂尔门”事件进行分析,也很耐人寻味。

布洛克斯海姆认为,Gawker是Facebook的客户(customer)和内容供应商(supplier),同时,也是Facebook这个社交媒体公司的品牌大使。Gawker的几乎全部内容产品都通过Facebook的Instant Articles平台分发;Gawker与Facebook在其新推出的直播项目中(Facebook Live)有合同关系,Facebook在相关项目中向Gawker支付费用。Gawker的各项企业营销活动,也都将与Facebook的合作,放在推介的重点。双方的互利业务伙伴关系是明确的。(Facebook董事兼首席运营官桑德伯格在Code Conference大会上确认了对于Gawker作为合作伙伴的重视。)

一个具有完善公司治理规范的公司,其任何董事会成员所从事的活动,包括慈善事业,如果与公司的商业利益相冲突,都需要申报,甚至需要因此退出董事会。当一个人同意加入某家公司董事会的时候,他们通常被认为是一个接受了信托的受托人,一般会将公司的利益放在第一顺位。那意味着受托人将不会从事可能损害公司利益的活动。

但是,蒂尔显然没有向Facebook董事会通报他秘密资助一项针对这家社交媒体公司的著名客户和供应商的诉讼,没有通报这些诉讼的直接目的是摧毁这个Facebook客户和供应商;这项被蒂尔视为慈善事业的诉讼活动直接与Facebook的公司利益相冲突;而Facebook公司董事会,也显然没有及时从Facebook的News Feed中,从数不胜数的媒体报道中获悉蒂尔在秘密从事与公司利益相冲突的活动,并作出反应与问责。

无论是蒂尔本人,还是Facebook董事会都没有对公众的这方面持续关切进行回应。这使得Facebook看起来好象并不十分重视公司治理。

布洛克斯海姆作为公司治理专家十分严肃地指出:这件事事实上已经使人们产生了对于Facebook的两个方面的负面印象。其一,Facebook董事会成员在未经通报的情况下,竟然不顾公司利益,长期秘密从事与公司利益相冲突的具有争议的慈善性诉讼活动;第二,Facebook董事会竟然可以容忍这种背信行为。

这样的负面印象,是小扎可以也应该接受的吗?有趣的是,杰罗姆查询到的最新资料显示,蒂尔本人,恰好是Facebook薪酬与公司治理委员会的成员。小扎的确需要对于公司的治理,尤其是董事会成员的信托责任,进行一番梳理了。全球第一大媒体平台企业,应该更严谨一些些。

【图说:这是截至2016年3月31日的Facebook高管、董事及公司治理图表。脚注2显示,蒂尔为公司治理委员会成员。】

【图说:BoingBoing网站制作的这张全明星搞笑大片海报,看起来票房有足够的保障。领衔主演尼克·丹顿(左上),皮埃尔·奥米迪亚(中左),浩克·霍根(中),彼得·蒂尔(右下)】

如果你有耐心读到这里,杰罗姆想麻烦你再耐心地回答一个问题:“蒂尔门”是不是小扎的危机?小扎该不该“清君侧”?

如果这不是小扎的危机,谢丽·桑德伯格何必如此谨慎措词,在Code Conference上大打太极拳?“蒂尔门”和小扎与Facebook的确没有直接关系,但是,一个对于小扎对于Facebook有着重要影响力的Facebook董事、投资人,从事这样的复仇活动,没有悬念地会让小扎躺枪,就象马克·安德森的一句戏言,必须由小扎出面来消毒。而“泰尔门”的药性,比那个马克的失言强得多。小扎也十分清楚自己身处“瓜田李下”,自己就是追杀Gawker的重要嫌疑人之一。因此,他近两个星期来关于“蒂尔门”一言不发。

在蒂尔正式承认之前,早就有人怀疑浩克·霍根案的背后,有那些曾被Gawker反复修理的硅谷巨头的影子。传统媒体旗下著名的原生网络媒体fusion.net专门制作了一个专题,列举了十五位可能的复仇候选人。其中包括:1. Peter Thiel;2. Sean Parker;3. Mark Zuckerberg;4. Vinod Khosla;5. Jack Dorsey;6. Marc Andreessen;7. Marissa Mayer;8. Travis Kalanick;9. Ben Horowitz;10. Elon Musk;11, Sheryl Sandberg;12. Jeff Bezos;13. Sergey Brin;14. Larry Page;15. Eric Schmidt。这些人个个都是硅谷超级巨头,摆渡一下就有。还好,事实证明,只有彼得·蒂尔一人与“蒂尔门”有染。

这十四个人(除蒂尔外)中的大多数,都没有表态。面对查询,其中有两位回应自己对此事毫不知情,也不予评论。这些硅谷英雄的真实态度,可以揣摩,但谁也没有权力代表他们宣示。其中的每一位,事实上,都有可能完全回避,始终回避,因为他们的确与这件事没有直接的关系。被称为小扎背后女人的桑德伯格,在话筒面前无法回避,她的回答干脆利落,完全不知情,Facebook也完全不知情。相信小扎也完全不知情,但小扎没有办法象桑德伯格那样轻松地不予置评,不予置评本身,也是一种态度,不是吗?6月20日,小扎在股东大会上董事改选的关键一票,一定得投出去,一定得亮明自己的态度。一个被同为硅谷英雄的拉泽罗指为破坏了硅谷核心价值“透明与信任”的人,小扎会投下信任票吗?专门研究公司治理的“砖家”的找碴,完全不着边际吗?

Facebook的连续危机与扎克伯格的连续危机公关,随着Facebook的不断壮大,将成为小扎成长过程中的必要一课。彼得·蒂尔通过“蒂尔门”,不仅给Gawker上了一课,给新闻界上了一课,也给小扎上了一课。一个手中拥有无限资源,拥有拉泽罗所说的这个星球上最重要资产的人,有许多事不能做,有许多气,不能出,呵呵。他们不能象常人一样,快意恩仇。

对于小扎来说,选择支持自己的“仇人” Gawker,可能比选择力挺自己的“亲人”彼得·蒂尔,要轻松得多。

【图说:“自媒体”概念创设人,有“硅谷良心”美誉的新闻学教授丹·杰尔默在著名的网络杂志Slate上写的这篇文章,火力很猛。】

不过,有一个问题不能不关注,“蒂尔门”浮出水面,《福布斯》为代表的一大批媒体显然又惹蒂尔生气了。还有一批媒体与媒体人更过分,“小题大作”,明确要求小扎将蒂尔逐出董事会。蒂尔雇佣的律师团队要给个教训、上一课的媒体与媒体人对象,是不是又要长名单了?

亚马逊创始人、同为“硅谷”巨头的杰夫·贝佐斯6月1日坐在 Code Conference 的著名红椅子上与著名的前华尔街日报记者“莫博士”谈心。话题总是围着火热的#蒂尔门#与第一修正案打转。同样身受Gawker指责的贝佐斯明确选边反对复仇,他说了一句据说是孔夫子的名言:“寻求复仇,得挖两个坟墓,一个给你自己。” 一个多小时的访谈中,贝佐斯始终没有点蒂尔的名,但这话好象是赠给蒂尔的。

【图说:每个周末,纽约时报两位著名的科技记者法哈德·曼祖和麦克·艾萨克都会一起回顾本周的重要科技新闻。本周的重要新闻,麦克说无疑是#Thielgate#。两位都并不怎么喜欢Gawker,但都坚定地反对彼得·泰尔对新闻界的吓阻。他们已经各自写了一篇相关评论,两人的共同回顾,当然也态度鲜明。点睛之笔是法哈德·曼祖的结语: “彼得,我有两个孩子和一堆抵押贷款,请不要起诉我!”

链接已复制,快去分享吧

企业网版权所有©2010-2025 京ICP备09108050号-6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4934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