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20日,在Facebook年度股东大会上,扎克伯格完全无视各界的呼声,把自己拥有的超过60%的赞成票,投给了特朗普的坚定支持者、特朗普加州代表、以一个几乎长达十年的复仇计划把媒体机构Gawker推向破产的硅谷巨人彼得·蒂尔。
#蒂尔门# 很复杂,故事的来龙去脉可以在百度百家的这个链接找:《Facebook的连续危机与扎克伯格的连续危机公关》
路透社把彼得·蒂尔重新当选Facebook董事,当作“突发新闻”来发,显示了不同一般的重视。其实,拥有绝对多数投票权的扎克伯格支持蒂尔,是意料之中的事情;但是,蒂尔据报道未出席股东大会及未婉拒小扎的美意,出乎杰罗姆的意料。如果说小扎的任性充满了江湖意气,充满了对于蒂尔这位Facebook最早期的天使投资人以及此后一如既往的啦啦队长的感恩之心因而值得尊敬的话,蒂尔的任性,展现的就只是缺乏耻感了。
#蒂尔门#也可以简化为一个企业伦理问题。
艾伦娜·布洛克斯海姆(Eleanor Bloxham),是一家专注公司治理研究的“砖家”,一家公司治理顾问公司的首席执行官。她在《财富》杂志上撰文,从公司治理入手,对“蒂尔门”事件进行分析,耐人寻味。
布洛克斯海姆认为,Gawker是Facebook的客户(customer)和内容供应商(supplier),同时,也是Facebook这个社交媒体公司的品牌大使。Gawker的几乎全部内容产品都通过Facebook的Instant Articles平台分发;Gawker与Facebook在其新推出的直播项目中(Facebook Live)有合同关系,Facebook在相关项目中向Gawker支付费用。Gawker的各项企业营销活动,也都将与Facebook的合作,放在推介的重点。双方的互利业务伙伴关系是明确的。(Facebook董事兼首席运营官桑德伯格在Code Conference大会上确认了对于Gawker作为合作伙伴的重视。)
一个具有完善公司治理规范的公司,其任何董事会成员所从事的活动,包括慈善事业,如果与公司的商业利益相冲突,都需要申报,甚至需要因此退出董事会。当一个人同意加入某家公司董事会的时候,他们通常被认为是一个接受了信托的受托人,一般会将公司的利益放在第一顺位。那意味着受托人将不会从事可能损害公司利益的活动。
【图说:这是截至2016年3月31日的Facebook高管、董事及公司治理图表。脚注2显示,蒂尔为公司治理委员会成员。】
但是,彼得·蒂尔在推进他的长达十年的毁灭Gawker的复仇计划过程中,显然没有向Facebook董事会通报他秘密资助一项针对这家社交媒体公司的著名客户和供应商的诉讼,没有通报这些诉讼的直接目的是摧毁这个Facebook客户和供应商;这一系列被蒂尔视为慈善事业的诉讼活动直接与Facebook的公司利益相冲突;而Facebook公司董事会,也显然没有及时从Facebook的News Feed中,从数不胜数的媒体报道中获悉蒂尔在秘密从事与公司利益相冲突的活动,并作出反应与问责。
无论是蒂尔本人,还是Facebook董事会都没有对公众的这方面持续关切进行回应。这使得Facebook看起来好象并不十分重视公司治理。
【图说:前些天举行的一场科技界盛会Code Conference ,邀请蒂尔门的两个主角彼得·蒂尔和尼克·丹顿对谈,结果,只到了一位,空了一张红椅子。有趣的是,6月20日的Facebook股东大会,蒂尔也没有到场,那可是他自己的主场哎。上图中的文字需要翻译一下:我们知道你在看,彼得·蒂尔。你往哪里躲?】
布洛克斯海姆作为公司治理专家十分严肃地指出:这件事事实上已经使人们产生了对于Facebook的两个方面的负面印象。其一,Facebook董事会成员在未经通报的情况下,竟然不顾公司利益,长期秘密从事与公司利益相冲突的具有争议的“慈善性”诉讼活动;第二,Facebook董事会竟然可以容忍这种背信行为。
这样的负面印象,是小扎可以也应该接受的吗?有趣的是,杰罗姆查询到的最新资料显示,蒂尔本人,恰好是Facebook薪酬与公司治理委员会的成员。小扎的确需要对于公司的治理,尤其是董事会成员的信托责任,进行一番梳理了。全球第一大平台型媒体企业,应该更严谨一些些。
艾伦娜·布洛克斯海姆的观点有道理吗?小扎的这次公关危机处理,可以打几分?小扎维护了自己完整的魅力人格,但是,他有没有损害Facebook规范的企业形象?至于第一修正案、彼得·蒂尔与特朗普的同与不同等等好多有趣而严肃的问题,可以慢慢地琢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