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全球范围内,互联网研究正在成长为一门“显学”,而传播学学科为之作出了突出的贡献。换言之,从边缘走向中心——这恰如其分地描述了传播学学科的前景。
新媒体、新传播技术广泛而深刻地改变了人类社会的传播生态。这主要表现为四个方面:拓展了人际传播的网络;丰富了人际传播的手段;扩张了人际传播的内容;消解了人际传播与大众传播的界限。
人际传播与大众传播融合
笔者认为,社交媒介融合人际传播和大众传播这一点最有意义。在漫长的人类发展史上,先后出现的报刊、广播、电视等“大众传播”突破了空间、时间的制约,实现了全球范围的瞬时传播,意义重大。
但与此同时,“大众传播”一方面形成了庞大的媒体产业,垄断了公共领域的话语权;另一方面,广大受众则成为了分散、被动、消极、弱势的存在。这造成了严重的交流偏斜,湮没了个人之间的“人际传播”。此前的媒体都可称为不尽完善的“偏媒体”,既缺乏表达形式的自由统合(集成),又缺乏传播内容的即时反馈(互动),直至互联网横空出世,才达到了接近完善的“全媒体”目标。其中,最为便捷的手段,莫过于破除了“大众传播”与“人际传播”壁垒的社交媒体。
设置有影响议题
根据慕亚(iSentia,媒体咨询公司)最近发布的报告,在设置新闻议题方面,社交媒体已然异军突起,形成了相对于传统媒体的一些优势:传统媒体仍然对日常重大、重要事件持续地进行着报道,但灾难性、突发性事件越来越多地由社交媒体首先披露,如2009年6月迈克尔·杰克逊去世等消息;传统媒体的记者更多地以被动姿态接受政府、企业提供的消息,而社交媒体的用户在报道时则更为主动、积极;传统媒体的报道较为集中于城市、发达区域,社交媒体则不受此限制,为此,边缘、弱势人群可望更多地从中受益;许多“冷门”的地方性话题,通常先由社交媒体发掘,继而受到传统媒体关注,最终发酵成“热门”的全国性乃至全球性话题。可见,社交媒体对新闻议题和公共传播产生了深远影响。
美国皮尤研究中心卓越新闻项目在其2012年《新闻媒体现状》报告中指出,对大多数人而言,电视作为新闻来源继续占据主导地位;当通过网络获取新闻时,大部分互联网用户常直接登录新闻媒体组织网站(36%),利用关键字搜索新闻(32%),或登录新闻聚合网站(29%),仅相对较小比例的用户使用Facebook或Twitter获取新闻(9%)。然而,其2013年的《新闻媒体现状》报告就指出了一种转变:近31%的美国人称,他们抛弃了大众媒体新闻机构,因为这些机构不再提供他们需要的新闻,从而转向网络媒体,尤其是社交媒体。这一趋势在高学历、高收入以及年轻群体中最为突出。2011—2012年间,网络新闻消费急剧上升,50%的人通过网络获取新闻——略低于电视,但远远超过报纸(29%)和广播(33%)。调查发现,19%的受访者通过社交媒体获取新闻,另外8%的受访者称,他们通过收听播客来获取新闻。
在此背景下,不仅传统媒体,甚至各种政府机构、公司、组织都对社交媒体刮目相看,纷纷加入了使用社交媒体的行列。根据麦肯锡最近一次对全球3542名企业高管的调查显示,83%的企业至少使用一种社交媒体技术,包括在线视频会议、博客、视频分享、微博、播客等。2012年,73%的世界500强企业拥有Twitter账号;66%的企业在Facebook上拥有自己的社区页面;62%的企业拥有YouTube企业账号。
各种组织也越来越多地积极利用社交媒体发布新闻和各种信息,卓有成效地帮助自身避免或渡过了危机,或改善了客户关系,扩大了市场份额。例如,2011年,莫顿牛排餐厅的常客彼得·尚克曼在Twitter上开玩笑地问,当他乘坐的航班着陆后,该餐厅能否为他提供上等牛排,结果,他如愿了。此举不仅在社交媒体上引起热议,大众媒体也跟进了报道,该餐厅由此声名大噪。
如此看来,因其设置新闻议题、影响公共舆论的出色表现,社交媒体不仅跨越了人际传播和大众传播领域,甚至覆盖了群体传播、组织传播领域。
传播学学科从边缘走向中心
以社交媒体为代表的各种新媒体的影响日盛,呼唤着更多、更好的传播理论的出现,这给传播学学科的研究和发展带来了大好的机遇。不过,在此过程中,也出现了一些对科学研究和学科建设的片面认识,有必要加以审视和反思。
普适性和本土性。传播学研究的中国实践表明,传播学的基本框架、理论和方法,对中国是适用的。当然,中国研究理应有一些本土特色,值得努力探索。但是,也不宜夸大东西、中外差异,甚至陷入二元对立的误区。
变革和颠覆。面对新媒体的挑战,有人提出,传播学需要“解放”或“重建”,这显然是言过其实了。诚如麦奎尔针对“传播研究是否正在枯萎”的提问所言:“回顾大众传播最近几年的历史,这个观点是错的。要认同这一言论,唯一可能的理由就是我们的研究目标越来越多样化。但我相信,这也意味着当下比任何时候都需要对传播学给予更科学的关注。”如上所述,既然在实践中,人际传播与群体传播、组织传播、大众传播的界限已然模糊,那么,原先“各自为政”的理论,有可能尝试进一步的交叉、融合和提升,以期达到“融会贯通”的境界。
中心和边缘。一个显而易见的事实是,新媒体给传播学带来的机遇远大于挑战。在2014年上海交大举办的第六届全球传播论坛上,香港城市大学的祝建华、香港中文大学的苏钥机等著名学者,不约而同地以翔实的数据证明,在全球范围内,互联网研究正在成长为一门“显学”,而传播学学科为之作出了突出的贡献。换言之,从边缘走向中心——这恰如其分地描述了传播学学科的前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