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云时代、大数据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突然闯入大众生活时,这些隐形金矿带来了新一轮商机,引发的巨大变革不亚于一次工业革命。用户浏览过什么产品,网上购买过什么东西,都留下了一连串的“数据脚印”,这些“数据脚印”成为精准营销的决策依据。
按理说,这样直达消费者的方式,在一些地方已经得到了娴熟的应用,并达到了貌似皆大欢喜的双赢结果。但遗憾的是,虽然商家打着更懂客户、为客户提供“购买解决方案”的旗号进行营销时,本应该带给消费者的惊喜,如今已经变成了“惊吓”!
在淘宝上偶尔浏览一次桌椅,打开新浪微博,侧边的商品推广就变成了铺天盖地的桌椅推销。网上看个中国好声音,凌晨5点就收到冒充浙江卫视的中奖信息……这已经是消费者面临的一种常态,只要在网上留下一点数据脚印,各种商品推销如影随形而来。就像进入超市去购买日化用品,眼光只要在某个品牌稍微多停留一会,身边迅速就会一群促销阿姨,给你推荐某个产品,而且是走到哪跟到哪,不把人吓跑决不罢休。
不过,促销阿姨只是在你路过柜台时骚扰你一下,如今的“大数据营销”,却是有着一双老大哥的眼睛,每时每刻窥探着你的一举一动。在PC终端时代,或许老大哥只能偷窥你的上网踪迹,在你订阅了某项网上服务时,顺便发些促销邮件。而此刻的老大哥,已经可以窥探你的一举一动,吃什么饭,见什么人,在哪里happy,在何处度假……随后铺天盖地而来的是,饭店推销、商铺推销、白酒推销、旅游信息推销……时刻被监控的感觉让消费者如坐针毡,有时候甚至备感恐怖。曾经被房产中介、医院、银行等机构贩卖各种个人信息隐私的感觉再次袭来。在没征得消费者同意的情况下,利用各种手段获取信息的大数据的营销,已经变成对个人隐私的营销。
酒店泄露开房资料,数十万保单信息被泄露,快递单送达当天被卖掉,这些触目惊心的新闻无一不最终指向了挖掘消费数据下的疯狂商业逐利行为,而这些也凸显出了视消费者权益如儿戏的商业观。缺乏对消费者的个人尊重,缺乏对消费者最基本权益的关注,无论是传统营销,还是大数据营销,注定很难走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