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3日,国新办举行新闻发布会,围绕《企业信息公示暂行条例》的颁布,介绍加强企业诚信建设、加大事中事后监管的有关举措,使《条例》成为了一部提高企业失信的成本,让失信者付出代价的法规。
当前,我国信用缺失现象相对普遍。除了各类产品及食品安全事件频现,合同违约、偷税漏税、债务拖欠、商业欺诈、学术不端等失信行为时有发生之外,企业信用体系不完善给国家经济造成的损失十分巨大。
以金融领域为例。近年来,在山西运城省内以及长江三角洲等多个地区,爆发了由企业不良信贷引起发的区域性金融危机,涉及金额多数都在亿元以上。此外,互联网金融领域近期也频频报出多起P2P企业携款跑路事件,使用户蒙受经济损失。这些事件的发生,给地方政府带来巨大的经济压力和信用危机,在暴露了传统信贷方式的缺点的同时,昭示了社会信用约束企业行为的重要性,对社会信用体系的建设工作也提出了新的挑战。。
目前,我国社会信用体系不能满足快速发展的市场经济以及社会发展阶段的要求,最主要的表现是:覆盖全社会的征信系统尚未形成,社会成员信用信息不完善,信用服务市场不发达,服务体系不成熟等。
2014年6月14日,国务院印发《社会信用体系建设规划纲要(2014—2020年)》,明确到2020年,基本建立社会信用基础性法律法规和标准体系,基本建成以信用信息资源共享为基础的覆盖全社会的征信系统。纲要的颁布标志着我国信用体系建设进入了新阶段。
与信用制度已经历过100多年考验的西方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只经历了10年的摸索与实践,很难照搬人家的经验和制度。因此,必须寻找到一条适合中国当前市场环境和社会现状的发展道路。
7月23日,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主持国务院常务会议时强调:“我们构建企业信用信息公示系统,包括国家社会信用信息平台,都要融入‘大数据’的思维理念。”借助大数据、云计算等高科技手段,成为我国的信用体系建设在当前形势下的新趋势。
构建大数据征信系统
根据最新数据显示,我国现有各类征信机构、评级机构150多家,年收入20多亿元,远未达到社会经济发展对征信产品和服务的需求;征信系统已收录自然人8.5亿,企业及其他组织近1940万户。但是,无论是个人还是企业组织,都远未达到覆盖全社会的程度。以上数字表明,随着我国信用体系建设工作的稳步推进,必将为征信市场创造出巨大的发展空间,而这对于市场中传统的征信机构来说,巨大的机会面前同样存在着巨大的挑战。
传统征信方式是通过收集大量可用作评级的信息,由分析人员对各项数据进行分析、评级,最终得到受评对象履约能力和履约意愿的评级。由于人工的介入,必然受到职业素养、道德品质等主观因素影响,导致对受评对象的评价结果与客观事实存在一定偏差。未来征信市场快速发展,征信产品种类和数量日益增加,行业人才的稀缺与行业快速发展将不可避免地产生矛盾。市场的发展,还将带来征信企业对相关人才需求地不断加大。面对巨大而繁杂的业务,人力成本不断增加对于征信企业来说亦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
随着征信市场发展需求不断扩大,相关政策也在日趋完善。去年3月,《征信业管理条例》实施,明确中国人民银行为征信业监督管理部门,征信行业步入了有法可依的轨道。
近期,首批第三方企业征信机构获得中国人民银行颁发的企业征信牌照,根据《征信业管理条例》要求征信机构符合两个“第三方”:信息来源于第三方,信息提供给第三方。
金电联行(北京)信息技术有限公司(以下简称金电联行)作为首批第三方征信机构中唯一一家利用大数据征信的企业,金电联行董事长范晓忻表示:相比传统的征信方式,大数据信用采用云计算技术,从数据录入开始到评价结果输出的整个过程全部由计算机算法完成,避免了主观判断的影响,确保评价结果的真实性;即使同时处理多个受评对象,仍然能够保证快速、准确的高效性。大数据信用的运行成本主要来自知识产权和硬件的投入,相比大规模的人员需求,低成本优势显而易见。此外,大数据信用还能够满足评价结果与信用信息的同步,也就是说,当受评对象的信用信息发生变化时,能够对其信用进行快速及时的计算,保证了信用的实时性。
据悉,金电联行主要业务之一就是利用大数据的技术和手段,通过对中小微企业实际经营数据的计算和分析获得企业的信用评级报告,帮助企业与银行之间搭建客观信用融资渠道,致力于破解中小微企业融资难题。值得一提的是,帮助小微企业建立信用环境,作为未来工作目标被纳入《社会信用体系建设规划纲要(2014—2020年)》。
[page]
大数据信用破解中小企业融资难
长期以来,中小微企业“融资难、融资贵”一直是摆在国家和政府面前的难题。究其原因,一方面中小微企业自身规模小、实力弱,缺乏抵质押物,而且企业信用制度尚未建立,企业信息、财务数据等不公开不透明;另一方面,受困于中小微企业及企业主的社会信用信息缺失,银企信息不对称,除抵质押物之外,银行与企业之间没有更好的约束力。与大企业相比,中小微企业贷款要得急、频率高、数量小、风险大、管理成本也高,造成银行等金融机构在消耗大量人力物力的同时也面临着难以预期的金融风险。
大数据使得企业的信用可以计算。作为大数据信用理论与技术体系的创建者,成立于2007年的金电联行历经7年科技金融创新实践,在大数据金融服务领域探索出一条独特路径。两个步骤破冰融资难题:首先利用大数据技术挖掘企业信用信息,计算企业信用,联合金融机构为长期缺乏抵质押物的中小微企业提供无抵押无担保的纯信用贷款融资;其次,通过大数据技术对风险进行量化管理,使风险可计算、可度量,帮助金融机构增强服务中小微企业的信心。
大数据信用就是通过对中小微企业3到5年,甚至是更长时间的历史生产经营数据及交易数据进行挖掘、筛选、计算、分析,使企业真实的生产经营状况、成长发展状态,通过数据真实客观的反应出来。将无形的信用进行量化,形成可以让金融机构为企业发放贷款的信用信息。大数据信用融资改变了明清以来通过抵质押从金融机构获取贷款的传统方式,从结构上丰富了我国金融体系。
除了使风险可量化,对未来进行预测,也是大数据技术的核心。实践证明,大数据信用可以对目标企业未来3至6个月生产经营趋势走向进行预判,不但可以为企业主提供有效的经营数据参考,也为银行的贷后风险管理提供了可靠的数据依据。
对巨量信息进行深度挖掘,实时分析企业经营状况,并且能够对未来趋势预判,大数据信用彻底转变了银行与企业之间长期存在的信息不对称问题,从根本上破解了金融领域长期存在的难题。在此基础上,大数据信用进一步创新,通过从政府信息平台批量收集企业经营信息,大数据信用助力政府进行社会管理。
大数据信用助力政府社会管理
现阶段,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的加速期。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和急剧变迁,包括人、财、物、事等在内的社会治理数据和信息变得愈发庞大和复杂,而这与当前大数据技术的发展正好不期而遇。
如何从海量的社会治理微观数据中找出有价值的信息,形成一套完整的数据分析应用体系,并为最终决策提供参考,是大数据时代实现社会管理方式创新的关键环节。
以地方政府的金融管理为例,小额贷款公司、融资性担保公司是地方金融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面向中小微企业融资的主力军。但由于自身的风险控制体系较弱,此类金融机构在中小微企业融资过程中易出现系统性金融风险以及其它的管理问题,这一直是地方政府在金融管理工作中的薄弱环节。
大数据信用实时、批量的动态风险跟踪和管理功能可以对群体金融机构及其业务企业的风险进行提前发现、及时预警,让政府实时掌握区域内的整体金融风险情况,并及时采取相对应的风险防范措施。金电联行已与上海市嘉定区共同搭建数据监管平台,对区内15家小贷机构和担保公司进行监管工作,实现了大数据地方金融风险监测模式。
运用大数据的手段,通过对辖区内企业明细数据的分析,形成企业体检报告。帮助政府清晰了解每一家企业的真实生产经营状况,完成企业的优选和筛选,为政府制定政策提供决策依据。
对于政府社会治理来说,无论是面对当下还是放眼未来,掌握和了解区域内各行业的变化是进行科学决策的重要依据。结合大数据和认知科技两大前沿技术,大数据信用基于各地方经济开放区或产业园区内企业的行业分类,从纳税视角进行数据挖掘、分析,评估不同行业纳税贡献,结合园区行业特点从基本面进行分析,形成区域认知报告,为当地政府在招商管理、经济环境治理等方面提供客观参考。目前,金电联行已经为上海绿地经济城、上海安亭经济城、上海国际汽车城等多个经济发展中心提供区域认知服务。
大数据信用前景无限
“人无信不立,国无信则衰”,用好大数据技术,是完善我国社会信用体系一个重要的选择。
世界已经进入“大数据”时代。譬如,西方国家启动了“开放政府数据”(open government data)活动,不仅向社会信用机构尽可能地开放数据,还向各种数据开发、运用机构开放数据,并要求政府开放的数据是标准化和可“机读”的。这极大地促进了大数据的运用与开发,也成为驱动新经济模式产生和发展的重要推动力。
7月25日,李克强总理在考察山东高科技企业时强调,现在云计算、大数据是潮流。他在考察现场要求当地政府相关部门要以云计算、大数据理念,与企业信息技术平台有机对接,建立统一综合信用信息平台,实现“大数据”共享。
以大数据科技企业金电联行的成功实践为例,大数据技术在各个领域的应用方兴未艾。金电联行大数据信用以破解中小微企业融资难题为切入点,逐步实现了为金融机构提供贷后监管,为政府提供社会管理等多种类、多层次的信用服务,用创新技术丰富了我国征信市场,创造了具有中国特色的信用体系发展道路。随着我国信用体系不断发展和完善,大数据信用的未来大有可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