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网D1Net》11月25日讯
如今,在互联网领域,大数据已经成为关注的焦点之一,大数据的影响已经深入到各个领域,与此同时,关于大数据的思考和疑问也不断涌现。
为什么说大数据时代会给人类文化带来一场革命?大数据涉及哪些方面?中美对大数据的理解和应用有何差异?为什么说信息化的核心是数据?如何发展大数据产业?如何判断是否要进行数据驱动创新?
大数据时代到来的时候人类文化将进入一场革命。因为前面三个阶段是在用设备和网络为我们提供服务,这是一个整体的服务系统;当服务关联到数据本身时,信息化建设也就发生了变化,而数据就是信息化的核心。
大数据源于云计算、物联网和移动互联,而云计算是人们追求的一种模式和路径,数据是由它带来的。无论是国家还是城市,都会涉及到四块内容:经济产业发展、政府职能、社会的公共职能、军事和国防安全。关于经济产业的发展和政府职能的关系,近日召开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治理”,而不是“管理”,就是使管理的主体变得多元化。另外,十八届三中全会还设立了国家安全委员会。各个行业都可以涵盖到这四部分当中。在社会发展和技术发展过程中,会涉及到各种数据处理问题,技术发展和社会发展都需要突破这个问题瓶颈。所以我认为,大数据是智慧城市和移动互联发展的瓶颈。如果没有解决这个问题,我们将永远沉浸在云计算、物联网、移动互联、智慧城市等所有的梦幻当中。你的数据没有互联、没有互通、没有互享、没有互用,云计算、物联网、移动互联、智慧城市都只能是梦幻
中美大数据差异
中国和美国对大数据的理解和重视程度是不同的。美国提出这个概念的时候是基于用数据创造了新的模式和内容。而中国在基础设施建设和整个信息系统的发展上,跟美国有着非常大的差距,这个差距能够大到十年、二十年。但是关于云计算、移动互联网这块,中国起步比美国仅仅晚两到三年,传统的信息系统的技术中国跟美国又差很多,特别是在应用系统完善性上。
所以美国对大数据的理解是要用数据分析新的模式、新的路径,那中国对大数据到底是怎样的?
无论是政府、企业,还是其他各行各业,我们要提大数据,一定要从数据的起源,从它的产生、存储、处理、统计、分析、挖掘、应用、互联互通等角度出发。站在整个数据价值链上去考虑,不能像美国那样去考虑。因为美国的系统基本成熟,中国不能照它的路去走,否则就会像中国的汽车一样,发展这么长时间仍然存在很大的问题:虽然产能第一,但汽车的核心发动机、电速箱、底盘,甚至是外形设计,都受到别人的严重制约。
D1Net评论:
大数据时代的到来是不可逆转的潮流,不管你愿不愿意接受,大数据时代已经来临,对于中国而言,一定要用自身对数据的理解迎合中国的大数据时代,走中国特色大数据之路,从而能够用我们的一种办法,去实现对数据的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