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数据正在慢慢渗透我们的生活,从最简单的流量统计到最复杂的行业形式分析,都有大数据的影子。不知不觉中,我们在网上的每一个动作都成为一个数据,被分门别类进行统计,是不是可以这样认为,大数据可以创造一个“完美”的数据人?让人们将自己的一言一行都复制到网上,甚至可以通过数据统计模拟人类的反应,这样一想,大数据瞬间变得有些恐怖了。
很难说上述的猜测是否能够成真,然而看现在大数据无孔不入又无往不利的势头,似乎不难实现。
如果假设成真,人们该如何面对?
大概会向对待终结者一样,巴不得将之封存。很显然,只要世界上还有逻辑的存在,除非六十亿人全部脑残,电影里的情节就不会轻易发生。人们大可以放心享受大数据带来的便利,因为比起大数据,原子弹核电站这些东西更为危险,广岛都重建这么久了,大数据再恐怖也不会比“小男孩”带来的危害大吧。
事实上大数据的危害没那么大,目前为止最大的危害不过是影响到了一些权威,比如说最近结果叵测的奥斯卡已经被大数据“攻破”,观众最喜欢的电影情节也被大数据“曝光”,那是不是可以说奥斯卡评委和影评人都可以下课了呢?编剧也得看着大数据的“脸色”走吗?大概不尽然,大数据毕竟只是给人们一个结果,富于创造力的,依旧是人。
由此看来,人类既然能跟核武器“和平相处”,被大数据冲击一下也承受得住,更何况,任何一种新兴事物都要经历“找茬”的考验,交流电在刚出现的时候还被讽刺,何况大数据,只要人们不妖魔化这些科技产物,相信其创造的价值比之危害要强大得多。
未来的世界,我们的生活必然是被无数数据包裹着的,也许你的每一个动作都被数据化,简单的吃饭喝水都被数据记录,然后分析健康路线,需要担心的大概是如何保护自己的数据不被窃取,隐私保护是大数据所面临的最重要的问题,到那时恐怕鼠标的点击频率都要被保护起来了。
可见大数据在改变我们生活和思维方式的同时,也推动我们重新考虑最基本的准则,包括如何鼓励其发挥效用以及怎样遏制其潜在的威胁,这是科技对生活模式的改变,也是对生活的改变,你做好准备迎接这些改变了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