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近发布的《中国移动互联网发展报告(2014)》指出,随着移动互联网的发展,产生大量的用户交互数据和行为数据。在此背景下,移动大数据成为大数据的一个重要应用方向。移动大数据是什么?能为人们带来什么?围绕着这两个话题,6月12日在北京国际饭店召开的移动大数据论坛邀请来自不同行业、企业和机构的人士一同探讨。论坛演讲嘉宾认为移动大数据已经成为一种新型的自然资源,需要以服务为导向加以利用,可以在智慧城市建设中广泛应用。
移动大数据:有待挖掘的自然资源
中国互联网协会常务副理事长高新民引述说“数据将成为如土地、石油和资本一样,成为经济运行的根本性资源”。但他认为任何资源要变得真正有价值,一要有技术手段把资源挖掘出来,二是要有明确的需求,能够产生价值。过去大数据实际上就存在,但没有技术手段将其汇集起来。互联网,特别是移动互联网出来后,大数据时代就来了,因为有技术能够处理它、能够分析它。比起处理和分析,更重要的是价值产生。在多年的信息化实践后,这个问题在认识和实践上仍然是薄弱环节,与国外发达国家有差距。他建议将我国政、产、学、研、民这五个方面的体系打通,形成大数据产业链的自主创新竞争力。
英特尔公司中国研究院吴甘沙院长建议,发挥移动大数据的潜力要处理好三对关系:一是数据与机器的关系,依赖技术进步可自然解决;二是数据与人的关系,需要专家和用户共同发掘数据价值,保持主体性;三是数据与数据的关系,我之毒药是彼之蜜糖,在数据开放打通的同时,要控制数据使用的权限和方式。
移动大数据:以应用服务为导向做“活”数据
拥有足够大的数据并不意味着掌握大数据。思科大中华区高端研发副总裁殷康认为,数据以前就有,现在大数据和以往数据不同的关键点在于它有了统一融合的网络平台,数据因为网络而有了生命,破碎的数据可以变成互联的数据,衰老的数据可以变成鲜活的数据,网络是大数据应用的血液和神经。因此,数据虚拟化很重要,将各类数据打通、统一管理,实现互联互通。
德国SAP公司城市创新首席科学家王斌认为,互联网思维的核心是服务意识的转变,移动大数据平台必须是由业务驱动的,最后一定是面向服务的,否则,人们拥有的就只能是一堆死数据。他将移动大数据的关键词概括为大数据量、实时数据处理技术和服务。因此一家农机公司给收割机的发动机安上监控芯片,不仅可以通过监测数据告诉用户皮带是否老化、哪些部件不正常,而且还能帮助农机公司推断哪个季节、什么情况下推出优惠的销售政策。
LG CNS中国数字市场事业部张勇虎部长从企业具体应用角度介绍了商家如何利用移动大数据推动数字营销。如LG CNS对移动社交媒体大数据进行搜集。通过对这些数据进行归类、区分和排列,从而精确定位营销对象,节约了产品前期推广的投资,发挥了数据的价值。
移动大数据:“除霾”“疏堵” 建设智慧都市
移动大数据一个主要的应用是服务于智慧城市建设。论坛邀请中韩专家和全球企业代表围绕智慧城市建设中的大数据应用进行探讨。韩国首尔政府信息企业团金景瑞团长介绍了首尔利用移动大数据建设智慧交通的案例,如利用市民移动方式、移动距离、移动目的地等数据推出夜间公交车服务,既满足市民深夜出行需求,也提高了公交夜间运营的效率。首尔每天产生的移动数据非常多,收集起来就会变成大数据。灵活应用大数据能够解决食品、交通等日常生活问题。
北京信息化专家委员会彭凯秘书长则介绍了北京信息化与智慧城市建设情况。北京已建成人口、法人、空间地理、宏观经济四大基础数据库。北京也正利用大数据技术实现跨领域多元数据的融合,以成体系、立体、多维的、矩阵式的思维来解决城市发展遇到的问题,如交通和环境问题,如基于不同人群、车辆、路网状态与大数据的融合,包括人流、车流、LBS、GIS分析,提出改进城市功能区域设置的建议。但大数据时代要从根本上解决北京的拥堵问题,必须有大格局,需要多部门综合分析配套才能实现。
在移动大数据应用上,政府努力,也需要各信息技术企业的积极参与。IBM大中华区智慧城市北方区总经理谷冰说,IBM正利用大数据在医疗、环保和社会信用认证等方面推出服务,如帮助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利用大数据分析,协助医生对所有病历进行分析,可以帮助他更好更快更有效的服务于病患,还可以帮助政府与个人进行环保、气象的管理,合理安排出行。移动大数据在智慧城市建设上的应用已悄然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