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全国收费公路通行费收入3652亿元,总支出为4313亿元,总体亏损661亿元。12月23日,交通运输部发布《2013年全国收费公路统计公报》,向全社会公开了收费公路的里程规模、建设投资、债务余额及收支情况,引发广泛关注。
以公报方式晒出全国收费公路的“账本”,在“买路钱”长期成模糊账的语境下,无疑是好事一桩。至少它让公众对公路收费账目的“大数据”,有了初步了解。要知道,公路系统和舆论围绕公路收费问题的拉锯,多集结在收费依据、标准、去向等议题上。而今,关于收费公路投资模式、收支概况的公开,也能消除部分疑窦。
公开收费公路账目,对接了民意期许,更何况,这种年度性公布将会成常态。但也要看到,“每收取10元的通行费,有8.62元用于偿还债务本息,整体收支平衡结果为负1.82元”的数据,在舆论场上引发不少猜疑,“不相信”也成了普遍的舆论表情。
这种难以信服,既有经验化判断的成分在其中,比如我国收费公路量多价高,也有某些确凿数据做支撑——此前新华社曾报道,作为公益性项目本应微利的高速公路已成暴利行业,成“印钞机”,据内部年报显示,像深圳高速、山东高速、成渝高速等多家高速路公司的利润率多在30%以上。有关部门得出“全国收费公路亏损661亿元”的结论,与高速路已成“吸金路”的大众观感相违,难免遭质疑。
当然,就眼下而言,对收费公路融资方式、修建维护成本、税费支出等等,公众很难“俯瞰全局”,也只能是做感性判断。看上去,交通运输部作为上位主管部门,对这类数据的网罗整合要更具说服力。但这不乏前提,那就是必须有更明晰的账单和细致的台账化管理,细到每条路每段时间的流量、收支及其去向,都有详细说明,而不是只有一个总体数据。
也只有细化公开,才能纾解公众的知情权焦虑与监督诉求,避免收费公路运营管理中的乱象丛生。事实上,巨额通行费流向不明,向来备受诟病,“还贷”和“企业暴利”固然是其两大去向,可应看到,通行费的被滥用很是常见。这也让收费公路“亏损”的真正缘由颇堪寻味。
此前,审计署曾对18个省份的高速收费的专项审计,揭开了诸多黑洞:如大量资金被闲置,并没有用于还贷,有的还被挪用于建楼堂馆所、投资股票等;还有养闲人,有的高速经营企业一边是高额福利,一边是人浮于事、超编严重,就拿山东省来说,2013年政府还贷公路收取通行费中,用来供养运营单位和企业的费用高达7.6亿元;此外,还有利益输送。在收费权转让中,有的领导干部违规插手,导致国有资产受损,而个人从中谋取巨额利益。审计发现,合巢芜高速公路收费经营权转让中,国有资产流失12.4亿元。在此情境下,公众难免怀疑,即便全国收费公路“亏损论”属实,那也不是合理经营下的入不敷出,而是拜被滥用的“黑洞”所赐。
“全国收费公路巨额亏损”的说法遭遇呛声,还因为:在不少收费公路动辄以“还贷”为由延期收费的情景下,它很像是为其“站台撑腰”。前不久,山东省一次性将6段尚未到收费期限的高速公路收费年限延长到15年,将9段已到收费期限的高速公路“临时性”延长收费一年;还有原京石高速疑似“换个马甲再收费”,都曾引发质疑声一片。它们祭出的理由,都是“还贷”,可无论是基于“统贷统还”模式的规范,还是对收费期限调整的“非暴利指向”等原则考量,它们都很难摆脱程序不正当的质疑。
说到底,无论是高速延期收费,还是收费公路经营者资金滥用,要解决问题,首当其冲的就是要有个明细的账本。如今交通运输部门虽然提供了这么一个“账本”,但它太过粗线条,据此得出的“亏损论”,也很难让人信服。而要让我国收费公路问题得到系统化纾解,以更明细化的公开作为治本前提,显然不可或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