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不是人们第一次为区块链项目的落地发声——也绝不会是最后一次。
提起区块链,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意识到它和比特币之间的巨大差别。随着共识机制、激励机制等技术和生态的日益成熟,区块链自2016年起逐渐以崭新的姿态走入公众的视野,成为人们眼中的热点和争议领域。一方面,企业和个人越来越意识到去中心化技术在解决信任缺失、信息传导等问题上的巨大潜力;另一方面,目前绝大部分区块链项目都还处于萌芽阶段,成功应用的少之又少。
摆在区块链创业者面前的是个很现实的问题:理性的消费者不会为未成型的产品买单。所以,区块链技术到底该怎样落地应用?
本次小线菌同大家一起探索有潜力落地的区块链项目,回顾其应用之路。

大型公司原有业务升级
2017年8月17日,”百度-长安新生-天风2017年第一期资产支持专项计划”获得上交所批准,中国首单基于区块链的交易所资产证券化(ABS)产品由此诞生。
什么叫资产证券化?资产证券化是指将某特定资产组合(例如小额贷款、景区门票收入等,统称为底层资产)打包,以其未来所产生的现金流为偿付支持,通过结构化设计对打包资产进行信用增级,在此基础上发行证券募资的过程。简单来讲,就是用将来的收入换取现在的钱。
对于百度金融而言,这不过是其承做的数十单资产证券化项目中的一单。与其他资产证券化产品不同的是,通过应用区块链技术,参与区块链产品的会计师事务所、律师事务所、证券公司、投资者等各方都可以便捷地获取关于底层资产的真实数据,从而提高了各方的信任度,加快了信息审核。

(Source: 度小满金融)
而这只是巨头公司用区块链进行原有业务升级的冰山一角。
事实上,BAT等互联网巨头早已深耕区块链多年————
2016年7月,蚂蚁区块链将区块链技术落地支付宝爱心捐赠,用于善款信息查询;
2016年9月,腾讯与上海华瑞银行共同开发区块链贷款清算平台;
2017年8月,阿里健康在常州推出区块链医联体的试点项目;
2017年11月,腾讯发布金融及BaaS开放平台;
2018年2月,网易发布“星球”APP,用户可通过社交活动获取原力,使用原力挖取黑钻
……
与目前大火的区块链创业项目相比,大型公司往往做“链”不做“币”。换言之,在创业团队通过私募和ICO进行融资的时候,大型公司则更专注于区块链纯技术的开发,以及同已有业务结合进而迅速变现。毕竟,对于家大业大的大公司而言,稳定发展+减少风险才是最重要的。
根据算力智库日前发布的《2018“区块链+”上市公司研究报告》,目前仅在A股市场就已有88家上市公司涉足区块链领域。对于不少大型公司来说,将区块链技术运用到已经成熟的业务线中,既能促进业务的进步,又能有效制造媒体流量。在已有资源的支持下,研发区块链技术本身也不会带来太大的风险。
运用区块链技术对现有业务升级乃至尝试“币改”,成为了大型公司落地区块链技术的主流方式。
然而,巨头对原有业务的“币改”动作,是饮鸩止渴,抑或是开辟新天地,一直无法得到共识——毕竟,巨头本身的存在就有悖于区块链世界“去中心化”的基础理念。

通用型公链的创新
2017年,BlockOne成立,Daniel Larimer作为BTS、Steemit的开发者,带领BlockOne的技术团队开发出了一个号称要取代以太坊的项目EOS。在社区中,他的ID是byte master——也就是现在链圈与V神齐名的BM。
项目公开后,EOS就凭借其巨大的潜力和持续一年的ICO吸引了众多流量——作为目前落户DAPP最多的平台,以太坊背后的价值可以说是肉眼可见;且不说EOS最终能走到哪一步,单就其要超越以太坊的口号及其有创造力的节点选举机制就足以吸引人们的眼球。这一点,从EOS的搜索量上可见一斑。
(Source: Google Trends)
相比于以太坊,EOS的创新性主要体现在:
更完善的开发平台——自带接口、工具包;
更高效的计算速度——每秒千次以上,预计未来有望达到百万次级别;
DPoS的共识机制——舍弃了部分去中心化,换来了更高的安全性;
改变了收费模式——由付费使用带宽改为根据持有代币分配带宽。
而以上这些也是通用型公链创新和落地的立足点:不论是协议层、合约层、激励层、共识层等底层技术上的创新,还是更适合开发者的操作环境,或是更合理的商业经济模式,乃至更完善的功能,都有可能带来通用型底层公链新的商机。我们所熟知的已经落地的通用型底层公链,诸如NEO、EOS、ETH、ADA,都是在前人的基础上不断解决痛点创新而来的。
从价值的角度来看,一条通用型公链能承载不同行业数以千计的DAPP,甚至有构建宽广生态系统的可能,其潜力相比于垂直领域公链或是DAPP而言往往更高。
如今投资者和项目方都逐渐意识到了公链的价值,公链估值也水涨船高。但除ETH、EOS等少数几条公链外,大部分通用型公链覆盖的资源——诸如落户应用、用户社群等——都较为匮乏。现有的公链项目已达数百条,但随着技术的更迭和人们对实用价值的重视,未来大部分通用型公链项目其市场都将会被大幅挤压。通用型公链市场大,竞争压力也大。
2018年6月初,备受关注的EOS终于实现主网上线,有赞扬,有指责,有漏洞。而对于整个区块链行业来说,通用型公链创新之路才刚刚开始。

创业团队发力垂直领域
垂直领域,这是区块链初创团队发力最足的板块,也是最受好(zheng)评(yi)的区块链创业方向。
这个板块非常大,大到你能想到的打车、仓储、云计算、游戏平台等各个行业都可以和区块链沾边。这个板块也可以不那么大,因为其中大部分项目都受制于团队、技术、竞争等因素而难以落地。即使成功上线,未来的路也充满了不确定性。

以交通出行领域为例,一些众包项目致力于搭建交通数据交互平台,用户可以在开车时通过应用录像或用其它后装硬件来收集行车数据,然后把数据卖给有需要的企业,换取油费等激励物品——看起来是完整的商业链条。
这一类的项目中,有些号称已经形成“用户 -- 平台 -- 商家”的商业模式,但其用户规模可能只有二三十万——这放在“古典”领域确实难登台面。这个体量的数据,很难让企业真正愿意掏钱买单。而没有input的经济体,犹如无本之木、无源之水,再如何的token economy也只能是镜花水月了。

区块链是一项崭新、有潜力的技术,但再有潜力的技术也需要合适的落地场景,需要一个能真正解决行业痛点的契机。在合适的细分领域的基础上,稳定的团队、领先的技术、良好的运营,这些传统领域创业所必备的长期因素,在区块链领域仍然适用——线性资本将沿用在古典圈一贯的3R3C模型,对区块链项目进行评价与判断。
技术改变世界,技术也依赖着这个世界。
不论是大型公司、通用公链还是垂直领域,我们都希望看到更多实用的区块链项目落地,让这个世界变得更加真实、可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