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网D1Net讯 4月3日(上海)
日前,“智汇阳光 共襄新程 改变未来 成就梦想”华为2014年中国合作伙伴大会在南京召开,华为企业业务中国区总裁马悦在演讲中表示:“华为企业业务中国区业务连续三年保持35%的年复合增长率;未来,华为将承接数字社会四大技术趋势,提升品牌营销和渠道拓展两大核心能力,建设阳光、共赢的生态圈。”
从内部组织架构调整、技术创新、市场趋势把握到整个生态圈的建设,华为企业业务中国区主要负责人在会议主题演讲和会后媒体采访中谈到了许多,马悦表示:“经历三年发展,华为企业业务中国区已经总结出了一套结合华为自身资源和竞争优势,适应中国企业业务市场的战略体系。
良好的市场洞察力和供应链建设是企业立足与发展的前提与保证。以下,笔者主要从华为对市场趋势的把握和渠道生态环境的建设两大方面对华为中国区企业业务市场战略体系进行整理剖析。
把握数字社会四大技术趋势,不断创新
中国市场作为华为企业业务主场,在竞争中保持领导者地位是华为企业业务部中国区的一大核心诉求。马悦认为,未来20年,业界将迎来数字化社会的第二次革命,华为中国区企业业务部在发展中将把握“互联网化、移动化、连接智慧化、需求趋同化“四大技术趋势,深耕存储、数通、视频会议系统、4G - eLTE四大主题产品线。
当下,互联网思维正在改变着传统行业,马悦在大会上提出将互联网化看做基本商业思维的战略意义。在接受D1Net记者采访中,华为企业业务部中国区Marketing与解决方案销售部部长胡忠华从四个层面阐述了对互联网思维的看法和战略思路:对个人而言,全球互联的大环境已经实现;对于企业来说,移动互联却尚未普及;华为自身可通过互联网思维,实现开放创新的竞争优势;未来华为将通过自身网络、信息处理平台等产品技术来支撑、承接全球互联的需求。
市场洞察力需要与自身的竞争优势相结合,更有效的将自身资源转化为用户价值,从而实现差异化竞争并获得用户青睐。竞争优势的本质是企业的自身资源与消费者需求的有机结合。而对于华为,技术创新层面上的领先将为他们的成功奠定基石。这正是华为一直以来贯彻的战略理念:“领先”、“创新”。也正是这一理念的成功贯彻落实,为华为企业业务过去三年的飞速发展提供了强劲动力。
今年年初,为了聚焦战略、简化管理、提高效益,进一步落实“领先”、“创新”的理念,华为公司进行了组织架构变革:由基于业务集团、区域两个维度调整为基于客户、产品、区域三个维度的组织架构,同时,也整合了内部研发资源。马悦表示:“变革以后,公司各类组织职责定位更清晰,相互配合与协同作战更有效,对企业客户需求更贴近,更有利于企业业务战略的发展。”
提升品牌营销与渠道拓展能力,建立良性生态圈
在登山者的世界,心志和气力决定高度与视野,对于踏入企业业务新领域的华为,国内市场的发展在马悦的带领下,围绕“中国政企市场ICT领导者”的核心诉求,依托华为全球市场战略,在过去的2013年,华为中国区企业业务部销售额同比增长45%,相比2011年,合作伙伴数量增长近10倍。
问及华为企业业务中国区合作伙伴快速增长之道,马悦提出了实战学习理论:“在2011年成立之初,我们就提出了一边组建团结一边投入战斗,一边投入战斗一边培养团队的思路,在实战中获得锻炼和提升,完成战略调整,快速成长。”
回顾过往、立足当下,马悦强调华为企业业务在中国区市场趋势作用下应继续深化两大战略核心能力:品牌营销能力及渠道拓展能力。
从去年在中国市场的销售业绩增长比例来看,华为企业业务渠道销售的收入占总收入占比超过了80%。马悦说:“未来,华为企业业务将通过品牌营销,围绕客户、渠道、行业圈子,和媒体宣传等多种受众开展多样化的品牌活动,以营促销;渠道方面则坚持并发展‘被集成’,做熟悉的事,深耕渠道,完成战略调整。”
“被集成”是华为自2012年初提出的战略:从产品研发生产开始趋向平台化、开放化;保证渠道政策的稳定性、透明性;不忘老朋友,欢迎新朋友,与国内合作伙伴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被集成”战略不断发展充实的过程中,华为为使产品更易于“被集成”,在去年提出了“预集成”概念,在产品研发目标制定期间考虑客户需求,实现产品预先集成。而今年,公司进行组织优化后,将加大对区域的授权,明确原则,简化流程,建立阳光、和谐、开放、共赢的良性生态圈。
重视倾听合作伙伴的声音是良性合作关系的前提与保障,马悦说:“延续20年以来华为的经验,企业业务中国区重视合作伙伴建议,坚持每年对合作伙伴进行满意度调查:第一年,合作伙伴的反应主要是对华为企业业务战略方向是否明确的担忧,第二年,华为收到的反馈主要是关于具体渠道政策执行方面的问题,到第三年,也就是去年,整体反应更趋正面。”
最后,马悦表示,快速发展的背后,华为一直坚持“以客户为中心”的经营理念。未来,华为也将继续保持“领先”、“创新“核心竞争优势,承接当下数字科技发展四大趋势,稳定渠道政策、抓住中国政企行业市场的战略机遇,迎接挑战与改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