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语音产业四大痛--看中国语音产业系列之二 //www.d1net.com/cc/news/243707.html
《企业网D1Net》11月18日讯(北京)
我们在上面的文章中剥了剥中国语音发展的一些伤痛,可能会让某些厂商不太舒服,毕竟,痛处需要局外人稍稍捅一捅,长出来的新肌肤才能更好。
其实中国语音的发展还是相当令人期待的,尤其是移动互联网应用得到普及,意义简直就相当于语音市场迎来了春天。从《中国语音产业联盟》发布的一些数据我们做了些总结:
首先,增幅喜人:从全球来看,智能语音产业2012年度产业规模为24.4亿美元,产业年内增幅为24%,而到2013年,该产业增幅将达38.9%,并于2014年达到产业增幅最高峰40%。产业规模也将在2015年实现翻一番预计将达到63.6亿美元。
而从国内增幅数据来看,这一形势要比全球还好,目前,我国智能语音产业规模是8.6亿元人民币,2012年增幅38.2%,工信部预计,到2014年整体产业增幅将达88.7%达28.6亿人民币,并将在2017年突破100亿人民币,达到101.4亿人民币的规模。
(资料来源:工业和信息化部电子科学技术情报研究所)
其次,产业链基本形成
虽然企业网D1Net对语音行业内的几家厂商痛斥了相互拆台、无序竞争、各自为政、闭关自守、服务同质化等行为,但对大家这些年在行业内的耕耘还是认可的。
我国智能语音产业基本已形成了产学研互动、核心技术研发与应用服务协同发展的较为完整的产业链。这个产业链包括了五个环节,我们可以把它分为基础研究、语音技术及服务提供、知识库、网络及服务运营、应用及服务。
基础研究的承担者主要还是以科研院所为主导,比如中国社科院语言所、中科院声学所等;
语音技术及服务是语音产业链中最为关键的环节,科大讯飞、捷通华声、云知声、中科信利等语音厂商就是这个环节的中坚力量。语音合成技术、语音识别技术、自然语音理解技术、声纹识别技术以及语音语料库提取技术让语音应用找到了更好的切入点。目前,包括科大讯飞、捷通华声、云知声在内的公司一把手大多技术出身,整体产业仍以技术为导向。
网络及服务运营商以中国移动、中国联通、短信、长城宽带为中心;
而以用户为中心的第四个环节的产业链尚未形成气候,虽然科大讯飞有“灵犀”,捷通华声高调推出“灵云”,云知声也推出了其语音云服务,试图构建产业的终端框架,但最终形成气侯还有待时日。
第三:国际竞争不可避免
其实中国的语音市场一直被外企觊觎,但中国一直打着“民族”的品牌保护了这个市场近二十年。市场经济的今天,这个保护伞总会失去部分威力。
我们来看国外语音市场,早已是寡头丛生,全球前6家语音巨头有5家来自美国,包括Nuance、谷歌、微软、苹果、IBM,这五家公司合计瓜分了95%的市场份额。而仅Nuance一家便占据了62%的全球语音市场。四年前Nuance就开始进军中国市场,虽然一直不高调,但也频繁在车联网、呼叫中心领域跑马圈地,不亦乐乎!
语音市场, “行不行,拉出来遛遛”的时候到了!
第四:跨领域合作正当其时
国内各语音厂商迎来互联网春天的同时,也引起了资本关注,这些资本除了天使投资外,更多的来自于战略合作。目前,百度、搜狗、腾讯分别在2010年和2012年成立了三个语音技术团队,主要应用领域为移动互联网。与国外巨头称霸全球相比,百度语音仅占智能语音市场份额的13%。巨头布局语音市场的脚步已经迈开,但仍处在初级阶段。
百度就选择了与捷通华声合作,而阿里巴巴目前也正在与科大接触,为旗下淘宝添置语音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