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化驶入深水区 CIO需破解两个不到位

责任编辑:editor006

2014-10-20 16:43:21

摘自:it168网站

当前,我国各行业领域的信息化建设正在驶入“深水区”。11月10日-12日,由中国电子学会、联盟等单位承办的2014全球信息技术主管大会将在陕西西安举行,届时,全球20多个国家信息技术相关领域的1000多位领军人物会聚集在一起,共商大计。

当前,我国各行业领域的信息化建设正在驶入“深水区”。一方面国家在推进各行业的工业化与信息化的深度融合(两化融合)与转型升级,顶层设计的两化融合与企业的转型升级,其实就象同一个问题的两面,相辅相成。另一方面,以“云物移大智”(即云计算、物联网、移动互联网、大数据和智慧城市的简称)为代表的新兴技术革新为企业的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诸如“远程医疗、政府治理现代化、在线教育、知识工作自动化、大数据治理等等”,业务的发展无不需要IT技术的支撑,同时相应的信息安全风险与治理也变得越来越复杂。

然而,面对新形势与新挑战,处于关键环节的首席信息官(CIO)群体准备好了吗?日前,在2014全球信息技术主管大会新闻发布会上,相关专家就这一问题谈到了各自看法。

国家信息中心专家委员会副主任宁家骏研究员坦言,目前绝大多数企业的CIO在“技术与业务、数据与资源、业务与管理、人员与组织、运行与监管、目标与绩效”等6个方面是失配的。过去不少CIO都是技术出身,比如开始搞开发的,继而做项目管理,同时也承担运营维护,最后变身成为CIO了。但是今天要求的CIO不能只是技术型人才,而是管理型、战略型人才。但现实情况却是,信息化与业务部门的融合并不好,业务部门往往没把CIO放在眼里。

工信部信息化推进司产业信息处处长王建伟曾去美国考察过,就切身感受到了美国首席信息官制度的成熟,无论是政府机关、企业,还是大学、行业协会、医院这些组织都有自己的CIO,这一群体就象我们熟知的总经济师、总会计师一样,有人权、有财权,除了负责信息化,有些还负责安保工作,权力很大。而其中最重要的一点是,参与企业的发展战略决策,这是首席信息官的首要职责,要求CIO不能只懂技术,也要懂管理、业务、营销,甚至企业文化,是一种复合型的人才。

CIO之所以没有得到重视,在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电子学会秘书长徐晓兰看来,关健的问题在于“认识不到位”和“制度不到位”。前者是指企业负责人把“信息化”与“信息技术”混同起来了,造成了不少企业CIO只懂技术,不管业务,只关心IT架构,不关心企业架构,而实际上信息化要求的是要从战略出发,实现业务协同,垂直贯穿,而不能只解决企业中某一个点的问题。后者的表现则是领导者对信息化工作不重视,特别是广大的中小企业,为了求生存,对信息化的理解不到位。虽然大企业这几年有改进,但制度化仍然不足,更多只是与董事长、总经理个人的重视度相关,而没有形成一种系统化的制度。

据了解,虽然目前国内的大型外资企业往往都已经有了比较健全的CIO制度,但国资委下属的央企有CIO制度的还不足30%,更甭提全国4000万家中小企业了。

对此,工业和信息化部去年推出了《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专项行动计划(2013-2018年)》,旨在强化企业主要负责人信息化建立的责任意识,并将在大中型企业全面普及首席信息官制度确立为未来实现我国新型工业化发展的重要举措,制定相应的企业首席信息官制度建设指南等。

这也意味着,CIO这一群体将不再是一盘散沙,各行其是,而是能“找到组织了”。

2013年12月15日,中国首席信息官联盟在工信部的指导和支持下,由中国电子学会、电子工业出版社、中国人民大学共同发起成立,目前已经有近200家单位加了这一联盟,由中国电子学会秘书长徐晓兰担任联盟理事长。

据徐晓兰介绍,联盟采用的是“免费自愿加入”的原则,但是却有一个基本的条件就是入会单位必须设有CIO岗位,在此基础上,如果CIO已进入决策层的,还可以申请成为副理事长单位。

成立近一年来,联盟开展了“优秀CIO评选、承办全球信息主管技术大会(IFIP主办)、CIO培训认证”等工作,并在联盟下设置了10个行业联合会,与6个地方性CIO组织建立了合作关系。下一步,联盟还将申请成立有法人资格的正规行业协会。

11月10日-12日,由中国电子学会、联盟等单位承办的2014全球信息技术主管大会将在陕西西安举行,届时,全球20多个国家信息技术相关领域的1000多位领军人物会聚集在一起,共商大计。

CIO群体的春天到了!

链接已复制,快去分享吧

企业网版权所有©2010-2025 京ICP备09108050号-6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4934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