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刚过去的2016,云计算正在落地,大数据正在应用,移动化改变沟通型态,区块链离我们愈近,而IOT却把我们都包含其中。新IT大潮来袭,传统IT如何应对?2017年1月7日,一年一度的北京CIO盛会--北京部委央企及大型企业CIO年会在北京隆重举行,秉承一贯的高端办会宗旨,大咖云集畅想智慧新IT,干货爆棚领航企业IT潮。
(下面是大会现场速记,难免有误,仅做参考)
主持人: 感谢宋总的精彩演讲!关于云计算,大家应该都很了解了,但是社会上云的公私混合之争,还是有许多不同的声音。从中国的大型企业的情况来看,私有和混合无疑将在长期内依然占据主角,下面,有请华云数据CTO郑军带来 建设创新的企业级私有云,掌声欢迎!
华云数据CTO郑军
郑军:各位领导、嘉宾、专家大家好!很高兴来到CIO年会,分享我们的一些观点,分享一些华云数据在刚才提到的公有云、私有云方面的经验。
华云数据成立于2010年,现在完全是以大数据、云计算为核心的创新公司,现在当然我们机构遍布在北京、上海、香港、杭州这些地方,研发主要在国内的四个城市。从资源来看,一会儿我们会详细介绍,我们现在在全球大概拥有21个数据中心,北美有2个,中国香港有2个,中国大陆有自己的数据中心。所以,从资源来看,我们更多集中在私有云。当然,我们有很好的云的基础设施,是中国第一个维度有很好公有云的团队,又有企业私有云的平台,2015年完成C轮融资,我们启动了10亿人民币云生态投资基金,这是我们的基本情况。
这是整个云计算的资源情况,从产品和系统能力来看,管理16000多台物理服务器,这16000台服务器,我们提供整个的计算、存储、大数据分析,还有一些附加值的服务。我们从2014年也在全力把我们在公有云里面大型的产品能力和系统能力抽取出来形成我们的解决方案。所以,今天重点谈一谈,我们的产品能力怎样建设私有云,以及私有云当中带来的一些思考。
先谈谈背景,刚才前面的一些专家都谈了,不管是中国的,还是全球面临整个大型的整个的剧变,从人工智能,从一开始的云计算导致的整个的,当然从我的角度看,原来一直做分布式计算。从我的观点看,今天我们从手机的使用,到整个酒店预定,到最早的E-mail,我们整个看法是我们的物理世界正在深度的跟我们的数字世界进行整合,或者融合。你所有在现实当中的活动,我们想想将近十年前,智能手机的崛起,从人类生活的角度,你的智能家电、手机,无处不在延伸物理世界的生活。
当然,每个运营商不一样,你使用苹果,你使用Android,或者其他的服务,使用其他任何一个软件,在远程云的服务商的数据中心中都有你的数据,这也是大数据为什么大的一个前提。原来的一些算法不太现实,或者很慢,像人工智能的神经网络,非常不太实用,在今天海量计算,大型计算,分布式计算情况下,变得越来越实用化。所以,人类社会,大家也看到了围棋、象棋这种博弈,会看到整个人类的物理世界越来越向数字世界进行转型。我不知道最终这个点会走到什么程度?但是,最终可能会完全的重构。大家看过一个电影《黑客帝国》,其实人类社会,从我的角度讲,就是沿着这个思路在走。所以,人类任何一个社会活动都会找到一个软件和一段代码来重构。打车、订酒店,甚至一些高铁购票,如果一个云服务商,一个软件提供商,在他的数据中心当中如果想去做,能完全管理。
当然,沿着这个思路,每个企业在演进过程当中会有不同的表现。所以说,最近也在争论,什么叫新经济,新经济怎么体现实体经济,其实这个你喜欢不喜欢它都是一个趋势,都是一个客观现实。所以,现在我们也看到整个行业,工作这么多年感觉到,像IBM、微软,大型的底层硬件设施不用说了,完全面临重新的洗牌。在这样一个数字化的趋势当中,整个IT世界供应商怎么定位,实体经济每个厂商,每个企业怎么建设IT,你的企业怎么在数字化过程当中,在大的终极的趋势当中怎么影射你现实当中的销售活动、组织活动,通过软件,通过IT来重构和优化,我觉得是今天我们要考虑的问题。
其实现在回忆一下,当然每个人都有不同的见解,对IT的基础发展。其实,从我们看,它首先经历了,当然我们在座的都是中国大型企业的核心,我们的CIO。它经历了一个最基本的三个阶段,前二三十年,从物理计算,买大量的物理服务器,装这两年的OA系统,办公自动化,ERP、CRM这些系统,可能买了Oracle的数据库,这样一个数据库集群需要多少的用户和服务器,都是以这样的形式去建的。当然后来虚拟化技术引入了多任务,多调动对物理资源的适用。当然,现在进入云计算的阶段。
所以,从我们这个角度看,后面会继续给大家分享,我们觉得可能每个企业在企业信息化建设中面临不同的阶段。当然,我们华云数据也碰到一些客户,更多有的时候是从物理计算直接跳到云计算、大数据。所以,我们也认为虚拟化技术,包括物理服务器和云计算其实是不同的阶段,对不同阶段的区分和认识,可能直接导致我们对IT建设不同的认识。
当然在大的数字化浪潮当中,以新技术,什么是新技术?计算机技术,其实有些技术谈不上新技术,无非就是云计算,为什么刚才讲人工智能、机器学习,人工智能在我的印象当中,至少我经历了三波浪潮,从我们开始看到80年代,当时可能有的老专家记得,80年代美国的军舰击落伊朗的客机,对整个客机的误判导致了一个误射,导致整个灾难性的后果,当然这是美国给的解释。从那以后,人工智能又进入了一个非常冷却的低谷。但是,今天我们看到,从2015年到2016年下半年,或者春天突然机器学习,人工智能又起来了,但是今天这个高峰,跟80年代的人工智能的热潮完全不一样,为什么不一样?因为今天的计算环境完全不一样。随着最初Hadoop整个的算法和并行计算,这些十年前是问题,五年前是问题,但是2016年不是问题了。所以,你们看到在大数据基础上深度学习的成熟和发展。
所以,今天回到我们的课题,其实我们认为云计算触发的,整个物理世界和数字世界的深度融合和统一,还将继续深度领跑我们经济的发展。我们客户也说了,原来是一个轮胎制造商,进行电商化,要建立自己的电商平台,这样一个传统经济必然要拥抱互联网和大数据新的IT,不拥抱,肯定要面临挑战,不管喜欢不喜欢,它都是一个趋势。
2014年Garnter提出双模IT,双模IT就是在大的背景下,企业IT要解决面临两个任务,从原来传统的IT,7×24小时运维,保证数据不宕机,在线业务生产,系统的连续,到今天作为IT部门必须要引领整个企业的转型。刚才我们谈到一个传统的橡胶企业,怎么通过IT实现电商,实现数字化引导,数字化管理,数字化营销。所以,在这个大的背景下,IT部门不仅仅是一个使用部门,更多是业务部门,或者牵头部门,或者引领部门。
在这个大的前提下,我们可以看到,其实最核心的就面临着商业社会,包括今天以软件,以互联网为核心的整个剧变,导致了飞速,像我们看到整个物理世界的变化向数字世界演进一样越来越加速,对于企业来讲,怎么从传统的轨道拥抱新的轨道的发展。
所以,我们会看到其实IT更多是要实现一个重要的转型的引擎,包括以云计算为新的IT建设模式或者方法的时候,更多考虑灵活、弹性、敏捷、可控、安全、高效、开放,所有属性都要反映在IT建设当中。
所以,我们回顾看来,大家在座都是专家,从20年前,10年前,甚至5年前,采购大量的,包括一些厂商也是走这条路,买多少引见服务器,买多少交换机,路由器重建这样一个企业IT需求。到现在更多是以软件为核心,不管是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它的核心都是一个软件,通过软件能够管理底层硬件。当然,现在从具体的这个领域来看,我们有软件定义一切,软件定义网络,软件定义存储。所以,现在我们必须要重视软件在我们企业建设当中的作用,这种重视不是你买更多的ERP、CRM,更多是要把软件和硬件进行统一整合,通过软件调度和所有企业的IT资源形成一个服务能力,我后面会详细给大家介绍。
当然,最终我们会形成以服务为中心,怎么理解以服务为中心,我们也建设了一些企业,包括中国电建和轨道交通两个案例。企业内部的IT服务,其实云计算的灵魂核心就是服务,云计算并不是一种技术,更多是一种服务。大家知道云的最核心的定义就是通过远程的数据中心,然后通过无处不在的网络,泛在的接入,能够按需使用我们的技术资源。把IT作为一种服务发布出来,不是说需要运算,招投标,我是按需使用,像公有云,能不能把这种模式引进到私有云建设中来。企业IT内部,不要说提前一个月,几天进行交割升级,对于业务部门,能够在企业内部、官网能够自动的订购我需要的云主机,需要数据库,甚至需要不同的BI、ERP,能够非常灵活的通过拖拉拽实现。这些对于企业内部IT效率的提升非常关键,这也是以服务为中心整个企业IT建设的核心。这个服务并不是指第三方建设的服务,像我们华云也提供这种服务,更多是通过云的建设,把企业内部的IT形成一种服务平台,向企业内部,各个部门,各个分公司形成开放。
当然,我们也看到,我们也建设了包括国家的一些大型央企也在建设,除了考虑把云平台建起来,不但自己要用,还能够形成行业的开放。所谓,IT不但要花钱,更多有的时候也能让第三方挣钱。像人民日报、新华网都是这样,建立一个云平台,不但自己要用,还要给合作伙伴,央广,还有一些其他媒体,报业,甚至一些视频媒体也能用这个平台,把这种平台形成一种开放。所以,这种情况下,模式非常灵活,但是最核心还是要看业务需求。
这个图给出了,就是我们企业建设从云的家度分几层。大家知道现在典型的延续了大概快五,六年的分层模型,SaaS、PaaS、IaaS,但是从我们角度,我们建设云平台更多要打破SaaS、PaaS、IaaS这种界限,底层不光把ERP需求,CRM需求直接引申成底层云平台的需求,不要考虑建设什么样的IaaS、PaaS,所有都应该交给私有云的供应商提供统一的解决方案,从CRM、ERP需求出发。IaaS更多要统一起来,只关心ERP,ERP出问题,到底你的底层软件、PaaS、IaaS,中间件问题出在哪儿?或者我们底层私有云能提供这种能力,让企业IT部门更多在业务应用本身。
所以,一定要按需,所谓的按需就是一定要交付,这个交付是我们的企业内部,在中国电建建设私有云的时候我们已经实现按需交付,建立一个统一的云平台,通过云的一个服务门户,自动获取我所需要的资源。对于企业级的ERP、CRM管理来讲这是最基本的。还有面临信息经济,互联网要部署不同的APP,面向大数据,智能化分析,数字化营销,能不能真正的按需来部署。
从设计原则来讲,更多强调自上而下。有的时候IT建设会倒着来,先买多少台硬件服务器,买了硬件服务器,搭数据库,很多时候当然也会考虑业务部门有什么需求,先买100台,150台,或者几百台硬件的X86服务器,能不能自上而下自动化的实现底层资源的使用。
所以,一定要以业务应用为出发,自上而下的建设思维,这样才能实现服务和业务创新。怎么实现?我们下面分享。其实实现有几个逻辑和过程。首先,有逻辑和需求,会深刻分析企业的需求,怎么实现这种服务。对于IT部门来讲,首先要满足各部门的需求。现在各企业有的在打电话,HR部门需要创建什么系统,大概下个月要创建什么系统,通过邮件、讨论、开会,部署多少数据库、硬件上这个系统。现在不是这样了,更多是非常灵活的,通过快速的私有云平台创建底层所需要的,通过拖拉拽,通过软件方式,我需要数据库,HR部门要上一个HR管理系统,需要什么样的数据库,需要什么样的底层服务器,需要什么样的网络,通过拖拉拽直接在我们平台操作,这样大大减少建设周期。
当然,也要通过云的形式,这个云包含操作模式和你的工具,把应用真正部署在云的平台进行云化。从这个角度来讲,底层业务云平台也要根据上层的需求,可能现在企业今年1000个人,随着业务扩张,底下上海、山东分公司的成立,是不是系统要横向扩张,横向扩张,能不能做到动态敏捷,做到弹性计算,都是可以的,在目前的技术环境下都能做到。所以,我们下面会详细的讲这四个方面。
第一,我们非常强调全云能力。大家在座都知道,最机会的,企业级IT,不管政府还是企业,尤其这两年有一个最痛恨的词叫烟囱式的建立。人有时候也进入一个误区,有时候进入竖的烟囱式的误区,但是又带来横向的误区,先买服务器,原来大家可能买大量的VMWare的虚拟化,虚拟化不好了,再建PaaS。我们觉得发展到今天,尤其在技术非常成熟的条件下,IaaS和PaaS不应该再这样建,你建的时候一定要考虑对上层软件的支持。你只建一个虚拟化,完全满足不了对大数据,对云计算的需求。IaaS和PaaS一定要统一起来,真正实现软件资源的调动。
另外,自动化,自动化领域做了大量的创新,原来可能做过自动化,原来是通过7×24小时人工,不管怎么样加20个人,20个人不够,30个人,现在通过云的形式能够实现自动化的监控、诊断,这一点非常重要。为什么这样讲?因为在座的可能已经部署了以Hadoop等大数据系统,如果没有自动化,我们部署大数据系统的时候遇到的挑战非常大。所以,自动化不光要减少成本,减少人力,减少OPEX、COPEX的问题,更多是能不能对接到未来的互联网应用。你没法做自动化怎么对接?快速的业务上线,敏捷的需求,所以自动化我们认为是非常重要的。当然,现在有些产品做的好,有些做的不好。
第三,大数据能力。我们的私有云建设一定要让大数据Ready,讲这个部分就是产品呈现,或者其他的考量,但是我要强调我们的产品,或者企业在建设的时候,现在从2017年,2016年看,大数据和云计算很难再割裂的分开去考虑。尤其在数据角度讲,底层的云平台,尤其在座的都是大型央企,跨数据中心,怎么更好的进行使用。当然,现在数据在哪儿?这个跟原来完全是倒过来的。原来哪有服务器,把数据库放过来,我们现在是哪些有存储,通过VM,通过虚拟化,把集群快速灵活的部署到数据的机架方面。所以,从这一点角度,必须把大数据和云计算进行统一规划。其实从整个行业来看,华云数据认为广义的云就包含大数据。
所以,实现上三个方面以后,必须要实现云服务能力。在企业内部,通过这一套的工具和方法论,面向不同的业务部门,创建一个自动化,你服务的发布的形式,把底层资源呈现出来。
这个图看到,华云数据我们自己不光提供整个功能,我们还有完全全新的思路,还有大数据分析平台,还有产品,更多聚焦在整个自动化的运维和管理。能够更多的把我们一篮子产品通过一个软件超市、功能超市定义出来,呈现出来,企业需要什么,点开通过拖拉拽快速部署在它的平台上,这样能够减少企业整个业务上线周期。这个就是在企业复杂的云平台要满足上层需求,业务部门、财务部门、开发测试,有的大型企业要上线一个新的BI系统,可能第三方的软件开发公司,还有平台的开发要支撑一定的研发能力,还有一些外部应用,外部应用现在越来越多大型企业和中型企业,不但要考虑自己的平台,还要进行开放。我们在建的无锡地铁,通过地铁交通能够对南京地铁、宁波地铁也形成一种数据服务分析能力。另外从平台管理,安全运维都能够满足不同需求。从底层来看,要从解决问题的角度出发,现在没有非黑即白,说一定要买公有云,一定要买私有云,完全可以放到第三方的数据中心,包括类似视频的监控,完全可以放到公有云。国家银监会也要求对银行的ATM监控国家搞一个柜台,但是如果在一定的SLV服务能力情况下,它是完全乐意放数据的。所以,在今天我觉得混合云是非常灵活的,跟公有云、私有云没有什么本质区别。
当然,我们也提供整个大数据服务整合和应用能力。不会妨碍底层IT基础设施,你IT能力,或者私有云必须要有能力承接这种大数据。当然,随着整个云的复杂,新的业务部门需求层出不穷,我们更多是通过产品和服务,提供全生命周期的管理、建设、运营,能够私有云建设过程当中的困难。
后面是两个案例,我们更加强调中国电建,中国电建有200多家企业,怎么建立云平台,给200家企业,300家企业统一使用,我统一采购一个ERP,能不能通过华云的工业级应用管理,像我们移动手机的APP一样,能够通过拖拉拽把ERP拖拽到本地,这个就非常关键。另外,从上而下,建立工业级应用的管理门户,通过拖拉拽下载下来。但是,底层一定要适应最终这个平台,包括IaaS和PaaS。
所以,我们是从上,当然规划在建,包括产品支撑,一定要形成一个需求,在统一管理和调度下,再看以云服务层。原来是倒过来的,先建一个什么样的虚拟化。
无锡地铁要把它的业务部门、生产系统的一部分放在云上,当然要把全部支撑部门放在云上,还有200多台物理服务器,30多个业务系统,挑战来了,怎么样通过这个平台跟可能满足业务需求,实现全局统一?我们在这个方面搭了一个成熟的系统,也是从业务应用需求,到IT需求。它当然跟中国电建这样的央企完全不同,一方面要满足可靠性,另外要进行流量的分析、控制,大数据分析,满足不同的需求,而且要能够通过服务的形式。不能说今天上个大数据系统,IT人员再去建设,再去部署,而且通过我们的系统,把Hadoop、自动的吻合到这个平台里面,通过拖拉拽的形式实现。
所以,我们认为最终理念和服务是企业IT建设的核心,其实技术和产品真的只是一个工具,我觉得如果在以服务为驱动的行为,或者自上而下建设IT,建设云平台,建设大数据的思路是完全不一样的。今天我的分享到这里,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