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型成为企业的新常态
“制造业要转型,从中国制造到中国智造,大数据在里面能发挥很大的作用。”浪潮集团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孙丕恕在达沃斯论坛上向李克强总理提出了自己的想法。“我们是服务器生产企业,现在产业业态都是‘云’+‘端’,都离不开云,然而这些不够,还必须跟着大数据进行转换,跟云服务进行转换,变成云服务供应商,这对企业来讲也是不停转型的过程。智能制造是高度自动化与高度信息化的融合,已经实现生产线自动化和全面信息化的企业更容易实现中国制造,这包括:工厂生产线与厂内物流高度自动化;消除信息孤岛的全面信息化;通过互联网与供应商和客户实现协同。”

(图:浪潮集团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孙丕恕)
在追求自动化、数字化的同时也要避免两大误区。孙丕恕指出:“首先要防止重硬件轻软件。通常我们会认为,购入自动化生产线、机器人普及、3D打印等就是实现智能制造,然而,未来更多地是要靠软件定义企业、大数据驱动企业决策,才是智能制造的核心。其次,纵向集成。智能制造不仅仅是ERP+MES等信息系统的集成,更多地是将企业内各种生产设施、不同形态产品、人、客商等进行全面的融合,建立一个高度融合、集成化的系统,为将来智能工厂中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个性化制造提供支撑,其范围远超过信息化系统之间的集成。”
去产能——大数据才是供给侧改革的依据
“现在都讲供给侧改革,没有讲需求侧给供给侧提供了什么?中国人跑到日本去买马桶盖,难道中国缺马桶盖么?显然中国不缺马桶盖,缺的是能满足个性化需求、高质量的马桶盖,日本在精细化制造,质量控制方面值得我们学习,大数据在工业4.0方面能发挥很大作用。”孙丕恕这样理解中国一方面在产能过剩,一方面在需求得不到有效满足的矛盾现状。
“企业数字化转型要实现智能制造,由大规模批量生产转向大规模定制化生产,即生产出符合用户需求的产品,通过互联网,用户可以参与设计,跟踪整个生产进度,而且广泛、实时参与生产和价值创造的全过程,因此工业4.0将会给企业现有的生产方式带来颠覆性或者革命性的变化,通过个性化定制生产出符合市场需求的产品,去库存、去产能。中国制造业未来的方向是由“卖产品”转向“产品+服务”,通过服务更好的为用户带来新的产品体验,通过开展服务型制造,向产业链两端延伸、占领价值链高端,实现整个制造业转型升级和质效双增,这也是智能制造的核心目标之一。”
“这要通过高度自动化和高度信息化的融合,在这个过程中最重要的是通过各种传感器实现万物互联,将信息反馈到CPS(Cyber-Physical-System)网络物理系统,通过云存储、云计算技术实现大数据分析与智能决策,帮助企业转型升级。中国企业应该通过三步走逐渐实现中国制造2025的目标——第一,是纵向集成,实现软件、硬件、人、材料、产品、生产过程等集成;第二,实现端对端的流程,从产业角度整合供应链,消除企业信息流转的各种壁垒,第三,横向互联,通过互联网实现与供应商、协作商及客户的联接,形成生态圈。”
转型成败看成效 落地要有真方案


《中国制造2025》十大重点领域之一的航空航天装备业航天某院,基于浪潮GS6的智能化科研制造系统实现了设计与生产一体化、生产与设备一体化,满足院、各厂所、车间的应用需求,优化资源配置,加强成员单位间多组织制造协同,支撑了型号项目科研生产能力的跨越式发展,保障国防使命的完成,实现了管理数字化、排产智能化、采集自动化、物料精细化、现场看板化、质量透明化、系统集成化、人机互动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