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德国还很少有中国的品牌,华为是一个例外。如今越来越多的消费者在选择智慧手机时首先看价格,其次才看品质。与苹果相比,华为产品价廉物美。上世纪80年代末在深圳经济特区成立的华为,早已发展成为一家大型跨国技术公司。华为和其他中国电信公司如中兴,都属于世界领先的专利持有者。
中国专利注册数量超德国
2012年,中国专利申请数量超过德国,仅位于美国和日本之后。在中国注册的65万个专利中,60%是来自企业的发明。德国曼海姆欧洲经济研究中心的经济学家博英(PhilippB ing)周四在研究中心举办的经济论坛上表示,「这说明中国已经完成向创新体系的转型。」博英所说的转型,指的是从计划经济体走向市场经济体的过渡。在计划经济的体制下,研究只发生在科研机构,与企业生产完全脱鈎。而在市场经济体制下,企业是革新的动力。博英说:「中国雄心勃勃地希望成为一个技术工业国,目前正在为实现这一宏伟目标向前跃进。」
博英认为。中国科研投入资金占国内生产总值(GDP)的2%,这笔投资已经高于欧盟国家的平均水平。他说,之所以没有现在就将中国视为一个技术工业强国,原因是在专利注册方面还有一些资格不符。他说,「专利的经济价值分布不均。在中国,我们看到有大量专利注册。然而,这些专利的平均含金量相对较低。」但是他认为,中国将能够在未来5到10年内成为世界最强。
谢菲尔德大学的安德烈·泰勒科特(AndrewTylecote)对这种看法持怀疑态度。他认为虽然有一些充满活力的公司,但总体而言中国企业缺乏创新。原因之一是,中国最优秀的人才更愿意去外企工作。
但巴斯夫(BASF)公司亚太地区首席执行官霍伊泽尔(AlbertHeuser)说,现在已经不再是这种情况。如今名牌大学的毕业生非常愿意进国企,因为在那里他们有机会开创与在外企完全不同的职业生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