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美国国会调查案到斯诺登爆料“棱镜门”,再到三个月前的美国国安局入侵华为核心服务器且监听华为创始人任正非事件,一次又一次,美国人的挑衅行为引起中国舆论集体愤慨和口诛笔伐。每一次,讨伐的对象里都会多出一个共同的名字——思科。
同为全球电信设备市场的两大巨头,在外界看来,华为与思科的较量犹如一场“生死之战”,这两家企业在情绪上的剑拔弩张,实际上远超他们在生意场上的追逐厮杀。这种烟腾火炽却令人费解的对立,甚至已经演化为民族品牌和外资品牌两个阵营之间激烈而敏感的长枪大戟。
华为与思科的实力较量
华为于1987年成立,是全球第一大通讯设备供应商,也是全球领先的信息与通信解决方案供应商。在近日出炉的《财富》世界500强排行榜显示,华为从去年的排名第315位跃升至今年的第285位。同时在今年四月份,华为公布的2013年年报显示,其全年净利润达到210亿元,同比增长34.4%。华为轮值CEO徐直军在财报发布现场表示,未来四年华为收入有望翻番,在2018年达到700亿美元规模。事实上,华为增长的背后始终是业界关注的焦点,而研发高投入和持续不断创新依然是其增长的最根本原因。
而对于1984年便成立的思科公司来说,它所面对的是一个2000亿美元的网络设备市场。它的经营范围几乎覆盖了网络建设的每个部分:组成互联网和数据传送的路由器、交换机等网络设备市场。由于网络信息每四个月就增加一倍,需要更新、更快的网络传输设备支撑,这意味着思科的市场仍然在不断膨胀,从而使思科的市场成了最受欢迎、增长最快的公司。
思科及华为在全球网络设备市场中的地位,注定双方的对决受到业界极大的关注,这是一场不可避免的对决,更是一场谁也输不起的对决。
华为与思科的正面交锋
说起华为与思科的直接交锋,可以追溯到1999年。华为以接入服务器开始进军企业市场,随后,华为开始将触角延伸到路由器、以太网等主流数据产品。2002年,华为在中国路由器、交换机市场的占有率直逼思科,成为它最大的竞争对手。
尤其是当出现“棱镜门”事件后,思科便被认为是华为屡屡遭黑的幕后推手,且引起中国舆论及官方的义愤填膺,甚至在很多行业演化成了令人错愕讶异的“去思科化”运动,让思科中国陷入了从未有过的“坠落式”下滑。而思科中国的员工和华为员工相互视对方为敌人,一方讥讽对方是“土鳖”,另一方则以“买办”来还击。以至于最终的结果只能是:美国不愿接受华为,中国也无法忍受思科。
思科不改长期投入中国市场初衷
由于2013年受“棱镜门”事件的影响,思科在中国的业务一直备受挑战。在前不久公布的思科2014财年第一季度财报中,思科在中国市场的收入下滑18%。受此拖累,整个亚太市场整体下滑9%。
为了走出中国市场的困境,思科在2014年的发展战略部署中,不再只盯着金融、运营商、互联网、国有大中型企业,而开始向市场推出一些低成本设备,同时发出要向中低端企业用户索取利润的全面竞争策略。但国内市场仍未完全走出“棱镜门”的影响,这些低价、全面竞争的策略数据中心用户能否买账还很难说。
中国市场对于思科意义重大,可以说是思科未来收入的重要引擎,作为昔日中国网络市场上的老大,当然不愿屈居人后。“我不想让短期思维干扰长远计划。长远计划对我来说就是几十年,不是像很多美国公司考虑的那样是六个月或一两年。”思科CEO钱伯斯说,“我们目前正继续沿着这条道路走下去。我不是特别有耐心的人,但对于中国市场我抱有极大的耐心。”
华为为何在美国折戟?
实际上,相比思科在中国的压力,华为在美国的设备业务和并购投资一直举步维艰。据了解,去年12月初,在美国遭遇政府严密监管的华为公司正式宣布放弃一部分在美通信设备市场,而将重点优先放在那些对竞争、创新和投资活动持开放态度的市场上。这意味着,华为多年来的努力依然无法取得美国监管机构的信任,鉴于强大的政府限制和贸易保护主义,华为的网络基础设备几乎不可能在美国大规模出售。
其实自从华为公司进入美国市场开始,美国政府就从未停止过相关监管措施,严重限制其在美国通信设备上的业务。虽然华为一直强调公司的独立性,但是美国政府则认为,华为的通信设备会给美国国家安全带来风险,这也导致华为在美国市场的大规模撤退。
华为打算反攻进入美国市场
在近一两年里,华为的企业业务部门高调地发布了一系列叫板思科的产品。不过,华为很清楚地知道,无论是收入规模还是市场份额,与“老大哥”思科相比,华为在企业网市场仍处于幼年阶段,还是一个初出茅庐的小角色。目前,全球的企业网络设备市场,仍然是被思科、瞻博网络等实力强大的美国公司所霸占。
尽管如此,华为轮值CEO徐直军对进入美国市场,依旧表达了更多的耐心:“我们不着急,我们有信心,相信十年之后会是不同的景象。”任正非在一次内部讲话中也提到:“总有一天我们会反攻进入美国的,什么叫潇洒走一回?光荣走进美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