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三:徐玉玉被电信诈骗案
2016年8月21日,因被诈骗电话骗走上大学的9900元学费,山东临沂考生徐玉玉伤心欲绝,郁结于心,最终导致心脏骤停,经医院全力抢救,仍不幸离世。2017年6月27日,“徐玉玉被电信诈骗案”在山东省临沂市中级人民法院公开开庭审理,共有7名被告人出庭。这个团伙每天拨打上千个电话,除了徐玉玉外,还诈骗了多名被害人,金额总计超过人民币56万元。案件将择期宣判。
朱巍(中国政法大学传播法研究中心副主任):《网络安全法》可以避免徐玉玉悲剧再次重演。首先,精准诈骗的根源在于公民个人信息泄露。《网络安全法》明确了公民个人信息保有者、搜集者和使用者的责任界限,特别是强调了公民对自己信息的“控制权”和“知情权”,这就最大限度地避免了徐玉玉案精准诈骗的再次发生。其次,网络实名制需要严格落实。徐玉玉案中的两个诈骗电话事后经证实都是实名认证过的,但是,实名认证的个人信息与使用者身份对不上。《网络安全法》再次重申和明确了网络实名制,网络服务提供者必须要求用户提供真实身份信息,这就从源头上堵住了网络实名制现存的漏洞。最后,治理电信诈骗需要群策群力。《网络安全法》将举报电信诈骗和侵害信息数据的权利赋予社会每一个人,我们每一个人都有权利和义务将电信诈骗信息向有关部门举报,这样才能群策群力,以最大力度打击电信诈骗者。
案例四:苹果公司与FBI(美国联邦调查局)的数据之争
2016年初发生在美国的一起恐怖袭击案中,袭击者使用的苹果手机成为FBI办案的关键所在,但苹果公司拒绝向FBI提供解锁服务,这直接导致FBI将苹果公司告上法庭。尽管法院判决苹果公司应该为调查举证解锁用户手机,不过苹果公司仍然拒绝执行这一判决。
朱巍:苹果与FBI的数据之争对我国《网络安全法》的制定、施行带来启示。该事件反映出,美国政府在“9·11事件”之后,包括《爱国者法案》等与网络安全有关的法律并不完善,这直接导致恐怖分子可能通过网络发布恐怖信息和操控恐怖袭击。
我国《网络安全法》将“为公安机关、国家安全机关依法维护国家安全和侦查犯罪的活动提供技术支持和协助”明确规定为网络运营者的义务,这就最大程度避免了不法分子利用网络服务和网络技术从事恐怖袭击等犯罪活动的可能。试想一下,在苹果解锁门事件中,若是美国政府因拖沓的诉讼程序未能及时破解恐怖袭击者手机信息,这就很有可能导致另外的袭击发生。我国的《网络安全法》,一方面明确了网络服务提供者配合调查的义务,另一方面又最大限度地保护了公民合法隐私,这就比较好地平衡了公共利益与公民个人隐私权之间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