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BM做表率 “企业内部应用商店”或将普及

责任编辑:ylv

2011-11-30 11:33:39

摘自:搜狐IT

北京时间11月29日消息,《移动新发现》今日报道,美国科技博客网站ArsTechnica日前发表了乔恩·布罗金(Jon Brodkin)撰写的文章,指出随着智能手机与平板电脑的普及

北京时间11月29日消息,美国科技博客网站ArsTechnica日前发表了乔恩·布罗金(Jon Brodkin)撰写的文章,指出随着智能手机与平板电脑的普及,个人移动设备将不可避免地走进企业,而“内部应用商店”可以简化企业对员工设备访问权限的管理,或将成为未来的发展趋势,“蓝色巨人”IBM在这方面已经做出了很好的范例。

 

 Apperian面向Android平板企业应用商店的概念图

Apperian面向Android平板企业应用商店的概念图

原文摘要如下:

对于智能手机和平板电脑用户而言,“应用商店模式”已经成了他们寻找、下载以及更新软件的主要方式。iOS、Android、黑莓和Windows Phone这四大主流移动平台都有自己的应用商店,但是随着智能移动设备的普及,越来越多的企业员工希望能在智能手机和平板电脑上办公,于是一个问题就摆在了IT部门面前:是不是应该像建立企业内网一样建立企业内部应用商店呢?

已成发展趋势,或将在三年内普及

研究机构Forrester的分析师杰弗里·哈蒙德(Jeffrey Hammond)表示,很多企业都对建立内部应用商店很有兴趣,这将是一种长期发展趋势。

企业移动网络设备管理公司Mission Critical Wireless的CEO丹·克罗夫特(Dan Croft)预测,企业内部应用商店将在未来三年内得到普及。

内部应用商店既能满足企业员工对移动应用的需求,又能让IT管理员监控员工设备的用途。企业应用商店目前还是新生事物,但是一些大公司(如IBM)已经为自己的员工建立了移动应用商店。此外,那些尚无实力自建应用商店的公司,也可向外包公司寻求该服务。

内部应用商店不能彻底解决公司IT消费化带来的安全与管理隐患,也不能完全解放员工手中的移动设备、让它们真正物尽其用,但是它们对于那些员工数量较大的公司而言,的确有望成为一种重要的工具。

安全措施得当,“威胁”变“资源”

从界面和功能来看,企业内部应用商店和苹果、谷歌、微软的应用商店没什么区别,但是IT管理员能在后台进行员工权限管理、应用更新、使用情况分析等操作,甚至能在必要时远程删除员工设备上的应用。

向员工的智能手机授予更大的公司数据访问权限,的确会增加恶意软件攻击和机密数据泄露的风险。公司当然都希望对访问权限严加控制,但是太过严苛的手段也有可能惹怒员工,甚至可能存在法律上的问题例如公司对员工手机进行远程刷机,这一做法是否恰当、是否合法,至今尚无定论。

但是我们也看到了希望新型技术可以将智能手机中的“企业”与“个人”两部分内容分隔开来。黑莓的Balance技术能在黑莓手机上实现个人信息与公司信息的分离,而VMware开发的Android手机系统管理程序能为企业数据与应用建立单独的“虚拟机”。只要公司采取了适当的安全措施,员工的移动设备就能从一种威胁变成一种资源。

“蓝色巨人”IBM引领潮流,3.5万员工使用“旋风”

拥有40万名员工的“蓝色巨人”IBM,为企业内部应用商店提供了很好的范例。它在2010年底推出了名为WhirlWind(意为“旋风”)的内部应用商店,最初只有黑莓手机应用,现在也尝试推出iOS与Android设备上的应用。目前有3.5万名IBM员工使用WhirlWind,其中大多数人都是黑莓用户。不同移动平台都有自己专属的IBM应用商店,有些应用只面向某一平台,但是IT人员却能通过一个后台来管理所有应用,每款应用上架前都必须经过代码审查。

IBM的内部应用当中,既有自主开发的,也有委托第三方公司开发的。常用程序包括类似于企业内部版Facebook的网页应用“Blue Pages”、实时通讯应用“Sametime”等等。

IBM的移动技术CTO比尔·伯丁(Bill Bodin)表示,WhirlWind未来将增加一些常用商务工具,用于差旅管理、花费报告提交等用途。此外,除了智能手机用户,iPad用户也能使用WhirlWind,而面向Android平板电脑的版本也在计划之中。

当然,IBM内部应用商店的建设以及应用的开发,离不开IBM强大的技术实力。但是伯丁表示,IBM还是很担心设备被“越狱”或者受到流氓软件的侵袭。

IBM对内部员工采用VPN(虚拟专用网)技术、密码登录以及终端管理工具,并将面向IBM的客户推出确保个人设备符合企业安全规定的托管服务。

苹果平台太繁琐,外包服务有商机

IBM并未禁止员工从外部应用商店下载应用程序。有些公司希望这样做,但是员工当然不想让自己的移动设备完全由公司摆布“虚拟手机”或许是一种合适的折中方案。该技术可将手机划分为“企业”与“个人”两部分,前者只能在企业应用商店中下载应用,而后者则是开放的。

尽管IBM尚未对外推广自己的内部应用商店技术,但是其他公司也有办法建立自己的应用商店。

首先,苹果推出了两个针对公司的项目:允许公司为员工批量购买应用的App Store Volume Purchasing(应用商店批量购买)项目,以及允许开发者创建并发行iPhone及iPad上的内部应用的iOS Developer Enterprise(iOS企业开发者)项目。但是在苹果iTunes应用商店中,企业应用的安装、维护与升级过程极其繁琐一家生物公司曾经试图为60名销售员的iPhone手机安装一款内部使用的客户开发应用,但是多达15步的复杂操作使得几乎一半人都无法自行完成安装。

Android应用的发行模式更加开放,所以建立Android内部应用商店要容易一些。

此外,公司也可求助于Apperian、Partnerpedia等应用商店平台外包公司,直接使用他们提供的现成平台。Apperian、Partnerpedia都推出了面向iOS及Android的应用商店平台,并考虑拓展至Windows Phone和黑莓。企业用户可在平台上创建自己的应用,而Partnerpedia也试图和移动应用提供商合作,为客户提供一些现成的商务应用。不过,此类外包应用商店平台也会遇到不同移动平台带来的困扰。

再者,还有一些公司推出了为企业量身定制的软/硬件平台。例如思科推出了一款名为Cius的企业级Android平板,与之配套的是可托管公司内部应用商店的AppHQ。

挑战重重,需采取多平台战略

一些公司仍在纠结一个最基本的问题:到底是否应当允许员工使用私人智能手机办公?Forrester最近对590家美国及欧洲的企业进行了调查,发现虽然只有23%的企业完全禁止员工用私人智能手机访问公司内网,但是很多员工依然不能在私人设备上处理工作邮件。

尽管存在诸多限制,但是随着智能手机的普及,员工个人设备进入企业已经成了一种不可阻挡的发展趋势。Forrester对1600名美国工作者进行的调查显示:48%的IT工作者会购买自己喜欢的智能手机并在工作中使用它们。而用于工作的手机当中,42%为黑莓,22%为iPhone,26%为Android手机这说明公司IT部门需要采取多平台的战略。

尽管现在提供应用商店平台外包服务的公司还很少,但是市场研究机构Gartner在一份报告中称,这一市场将在未来一两年内迅速发展。但是,发展过程将会充满挑战将来自多个平台、多方开发者的应用整合到一个统一的平台上,而且还要确保软件授权的合规性这是很难实现的,或许需要外包商之间更高层次的合作。此外,由于内部应用商店系统与设备管理系统是分开的,移动设备的IT管理工作往往非常繁琐。

总之,内部应用商店也许能帮公司简化移动应用的部署,但是从整体来看,还有很多复杂的问题需要解决。

链接已复制,快去分享吧

企业网版权所有©2010-2025 京ICP备09108050号-6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4934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