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对人工智能时代的来临,高等教育应如何以前瞻性洞察引领趋势,培养能够站在人工智能和机器人肩膀上、推动未来行业发展的国际化人才?
6月23日,由西交利物浦大学主办的"对话未来大学高等教育论坛"在北京国家会议中心举办,共同探讨人工智能时代中国高等教育的现状与未来。
西交利物浦大学执行校长、英国利物浦大学副校长席酉民教授在主旨演讲《人工智能时代的教育:西浦的使命》中提到:“面对未来世界人工智能和机器人的冲击,人类的生存策略需要革新,人才观念需要调整,教育理念亟需改变,育人过程与教学方式亟需重塑,不同类型人才培养模式亟需变革,教育应立即行动以应对AI社会的颠覆性转型。”
未来人群中这10%左右的专业精英和20%左右的行业精英,为人类创造了非常方便和友好的生存环境,那么其他70%的人怎么办?充分享受生活。这些人接受什么样的教育才能在这种环境下自如地生存和享受生活?这也是一个需要教育思考的问题。
席酉民认为,未来的教育在教育模式上要改变成当下传统的所谓的专业培养的方法,改成按行业培养,把基础教育,专业教育,行业教育,管理和领导教育,及创业家教育融合在一起让学生成才。
“在未来有潜力的行业里,选择有可能领导行业领袖的企业,学校跟企业共同引领未来这个行业,培养人只是一个方面,我们的研发院要培养这个行业发展方向,我们校园公司要跟这个公司联合起来引领这个行业的发展。”
学校把课堂时数减少三分之一,因为上大学不是上课。席酉民说,上大学是在学知识的过程中理解自己、认知自己和提高自己。传统大学重视正式学习,但实际上应该帮助学生进行非正式学习。
大学里开设人工智能专业是把其作为一个专业,还是通过人工智能来教育学生?
席酉民认为,人工智能影响教育实际上不是简单的在学校里开人工智能的课程,也不是在学校里开人工智能的专业,是由于人工智能改变了世界,整个的教育怎么样适应人工智能化后的社会问题。
有报道称,目前经教育部正式批准设立“智能科学与技术”本科专业的高校已达50余个,与人工智能相关的“数据科学与大数据技术”“机器人工程“等专业也愈加受宠,国科大、南大、西安电子科大、重庆邮电大学等高校也选择成立专门的人工智能学院。
在发展人工智能专业上,席酉民认为,西交利物浦大学作为一所年轻的高校,在人工智能相关的学科上与其他老牌名校最大的不同点,就是训练学生的“兴趣”。
“如果一个东西没有兴趣,你很难教的。所以我们课程的选拔就是给学生足够的空间选。我们给学生有重新选专业的机会。”
席酉民认为,学校要提供一种环境,让学生理解自己的兴趣,认知自己的未来。老师的作用,则是帮助学生实现这个认知的过程。学生要重视的是自己整合知识解决问题,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的学习能力。
“教育不是让大家更多的关于文凭和学位,不是去关注哪个学校更容易考证。18岁到22岁的时候最重要的是真正理解自己想要什么,真正理解自己想要成为什么人生,学会学习,学会研究,让自己真正成长为在未来能够有竞争力,这比拿文凭要强大很多。”
据介绍,西交利物浦大学可以做到接近90%按第一志愿招学生,学校给学生一年时间认识自己,第一年有两次调整专业的机会。
“我们现在很多教育坦率来讲,如果从简单的传授知识,真的要被人工智能替代。因为它不改变传授知识的方法,这个学校早就已经破产。但是现在国家社会的文化,和一个重学历、重证书的社会,保护了一大批落后的学校不被淘汰,实际上这会使中国的教育更滞后于未来的发展。”
在席酉民看来,培养未来精英的目标是把通识教育、专业教育、行业教育和管理教育融合起来,把学习、实习、在岗训练、创业和未来发展融合起来,形成一种价值链创造和价值链共享,最后形成学、研、训、创、产高度融合的一种新型教育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