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网D1Net》10月15日讯
引言:眼下,1号店后台的PIS(价格智能系统)每天实时在线搜索60多个网站和1700多万种商品的库存信息和价格信息,并根据竞争对手的商品价格实时调整自己的商品价格。
具体说来,在公司设置的价格模型中,不同的品类都有相应的市场价格策略。譬如,有些品类的价格要做到业界领先,有些品类只要不高于竞争对手就行了。有些是我的利润品类,有些是流量品类。我们在价格模型中设置底价后,系统就会根据对手的动态价格自动调整商品的价格。你知道,1号店有几百万种商品,完全没有办法用手工设置价格。
在1号店较为擅长的食品饮料领域,公司试图做到价格领先,“尤其是进口牛奶品类,60%的线上销售都是通过1号店走的”;而在服装等领域,公司追求的则是毛利。
不难理解,当公司由于促销而使得销量大增时,消费者在那一特定阶段的行为与未来的趋势无关;此外,一些季节性、节假日的数据也要过滤,而那些因为竞争对手的促销导致销量突然下滑的数据也要剔除在外。
除了外部干扰,消费者的个人操作中也包含着不少无效行为,这同样被视为一种“数据噪音”。有的用户上1号店并不是为了购物,而纯粹是为了测试网站,他注册之后,往往下一个订单后取消,再下一个订单再取消,这些用户肯定不在我们的研究范围。
相比之下,更大的难题在于,线下批发商对线上数据的干扰。据王欣磊称,一些地区的线下批发商可能是因为线上渠道的价格更便宜,于是通过各种渠道拿到优惠券在线上购买,再将货品转移到线下去卖。
收集数据的下一步,是对数据进行分析和解答。事实上,面对同一组数据,不同的人从不同的角度分析,会得出全然不同的结论。也有人认为,随着数据量的增大,研究的准确性一开始会随之上升,但很快就会趋平。眼下,业界亦并没有形成放之四海而皆准的解读方法。从这个角度看,如何正确地解读数据,让数据模型越来越准确,是摆在所有电商企业面前的难题。
D1Net评论:
不难发现,1号店对大数据的研究和运用,仍处于摸索阶段,而在全球范围内,这依然是一个新鲜的应用。学术界如今已做了很多关于大数据的前瞻性研究,企业界则尝试着大量的应用,但两者间的关联并不大,甚至朝着截然不同的方向前行。换言之,在学术研究与实际应用中,尚有很大的鸿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