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数据理论影响潜移默化 决策改善悄无声息

责任编辑:editor006

2014-01-21 08:51:00

来源:企业网D1Net

原创

当前,人类已经进入一个时代,这个新时代是以大数据为主导的,所以被称之为大数据时代,大数据改变了人类的决策方式,这种改变是一种革命性的

《企业网D1Net》1月21日讯

当前,人类已经进入一个时代,这个新时代是以大数据为主导的,所以被称之为大数据时代,大数据改变了人类的决策方式,这种改变是一种革命性的。

大数据时代有以下三个方面的显著特点:

首先,“海量数据”最大限度解决了人类主观世界与客观世界之间的信息不对称性难题。

借助数字化和网络技术,特别是互联网的普及,自然界、社会及人类自身的各种结构化、非结构化数据被充分挖掘出来,人类有能力获得真实世界完整的海量信息。量变到质变,人们对世界的认识能力和水平得到空前提升。这是一个令人震惊得不知所措的变化。

比如,淘宝网上交易数据,可以很清楚揭示哪些品种的商品走俏,用以指导供货和后面的生产。“以销定产”不再仅仅是一句口号,而是一种机制。随着人类交易活动全面数字化,这种清晰可见的经营模式将极大地节约资源、提高效率。有人说,用户体验是互联网时代最优秀的商业智慧,乔布斯的苹果、马化腾的微信、周鸿祎的360、雷军的小米等,无不因重视用户体验而获得巨大成功。而我们说,只有在大数据时代,才有真正的用户体验,因为CEO们掌握的不再是样本数据、抽样数据,更不是个案感觉,而是全样本大数据,以此指挥供应系统,完全按正态分布的多数用户的需要组织生产。

微博、微信等自媒体出来后,人们碎片化时间被充分用起来了,它真正改变了人们的行为和生活习惯。人们在交流着工作、生活信息;分享着人生经验和智慧;传达各种利益诉求以及对国家、人类社会发展的建议。一个大数据的思想市场形成了。

其次,“相关分析”突破了传统简单的因果分析方法,并利用数据一致性法多方验证。

相关分析是大数据时代的一个代表性方法论。没有大数据时,因为无法获得全样本数据,我们只能做一些基于抽样数据的相关性分析,所得到的结论也只能是局部的、参考性的。而我们从事的一些生产生活实践活动,只能依靠一些简单的因果逻辑推理来指导,且需要实践效果的反馈来检验理论、修补理论、完善理论。这个方法成本高、效率低不说,还很容易产生失误,有时候是重大失误。这种被动局面在大数据时代因为有了全样本相关分析,就很容易克服了。

比如,人们可以通过数代人海量数据的相关性分析,验证转基因食品究竟是不是危害了人类健康,这比医学因果逻辑检验更靠谱。再比如,对冲基金通过量化模型,可以找到两支没有因果关系、但很有规律的反向走势的投资品种,而做无风险套利的对冲操作。还比如,我们在考察经济是否复苏时,可以通过直接考察GDP,也可以利用数据一致性法,考察PMI、CPI、就业、税收、信贷量、货运量、发电量等指标,甚至也还可以考察榨菜销量、女人裙子长短这些没什么因果关系但有很好的相关性指标,等等。类似例子不甚枚举。这就是大数据相关分析方法的魅力所在。

当然,人们目前能够做基于海量数据的相关分析,如上所述,这已经产生了许多令人惊艳的结论,人们目前还没有能力去探明这些相关变量之间的因果逻辑,但相信人类最终总会解决这个问题。

最后,“瞬间互动”节约了巨大的社会创新的试错成本。

试错是自然科学的唯一方法,人们能够做自然科学的试错实验,爱迪生发明都是在千百次反复的失败实验中最后成功的;但我们不能做社会变革实验,因为有路径依赖,“开弓没有回头箭”,一个文化大革命试错,影响的不是一个项目、一个企业,影响的是整整一代人!改革之难就难在这里,不允许出错!大数据为我们创造了一个通过“瞬间互动”的纠错机制。过往我们在做政策实验时,往往采取摸着石头过河的方式,通过树立榜样的方式,比如开办深圳经济特区来试错。现在不同了,为推广群众路线的执政理念,我们可以通过“排队买包子”的方式,并与网友进行充分互动,以检验政策效果。瞬间互动最大限度减少试错成本、节约了交易费用,最明显的改进是大大减少决策的失误,不犯颠覆性错误。这在人类历史以前是不可想象的。有了大数据,我们才能有能力摆脱社会实践的路径依赖,做顶层设计。

我们说,大数据是资源配置的第三只手。因为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作用和更好地发挥政府的作用,都离不开信息的支撑作用。资源最优配置需要经济主体政府、企业、居民等克服动物精神的理性决策和行动,而有了信息才有理性决策,有了理性决策才有理性行为及行为效果。

D1Net评论:

大数据正在形成一种理论,大数据理论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对决策的改善也是悄无声息的,大数据为我们创造了一种克服信息不对称性的完全信息环境,使得理性决策才能够实现。因此,大数据改善决策,这不仅是一个理论,更应该成为全民的一种自觉行动、一种习惯。

链接已复制,快去分享吧

企业网版权所有©2010-2025 京ICP备09108050号-6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4934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