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大数据”种水稻更精准

责任编辑:jerry

2014-05-30 14:49:13

摘自:苏州日报

吴福官说,2003年吴江就开始小范围试验精确栽培,2008年开始在北联进行大面积试点示范。应用实践证明,稻麦精确管理技术可实现农业技术的综合集成,技术应用区亩均增产5%以上,节氮10%左右

 

用“大数据”种水稻更精准

  吴江区农委作栽站站长吴福官运用作物生长监测诊断仪诊断水稻生长情况。

苏州农耕历史悠久,苏州农民也擅长精耕细作。如今,这种精细又背靠“大数据”,来得更科学、更精准。在位于吴江同里北联村的江苏省吴江现代农业产业园区内,4000亩农田全部应用了“稻麦精确管理技术”,前期以计算机算出的数据模型“处方”精准栽培,后期用遥感仪监测生长、精确管理。这种方式与农民传统种田相比,水稻亩均增产10%—12%,减少氮肥15%左右。

走进农业产业园区,水稻秧田里已长出了一盘盘嫩绿秧苗,“个子”有七八厘米高。再过几天,这些秧苗就能移栽大田。吴江区农委作栽站站长吴福官说,这里的精确管理技术从一粒种子就开始了,直到水稻收割。“稻麦精确管理技术又叫‘精确农业’,由两部分组成,一是利用计算机技术建立水稻栽培模型,二是用遥感技术对水稻生长过程实时监测。”

建模型前,先给田块“体检”,测定土壤环境、成分及田块上的气温、日照、降水等气候和病虫害抗御能力。把这些数据输入电脑,建立数据库,绘出数字地图。同时,根据种植品种特性,包括生育期、节间、叶片数量,形成栽培方案,开出涵盖播种期、播种量、移栽时间、种植密度、施肥配比、水浆管理等内容的精确栽培模型。一句话,就是依靠“大数据”给水稻栽培开“处方”。

水稻生长过程中,一台“作物生长监测诊断仪”将“进驻”田间。该仪器由高清摄像头与传感器组成,通过遥感技术,实时测定水稻的含氮量、叶面积指数和干物质积累量,调整田间管理。含氮量低了要施肥,叶面积大了要控水。

“传统农民耕作是看天、看地、看苗,凭的是经验;农技员种田凭的是理念、试验;数字化栽培则是定时、定量、定位,靠的是精确管理。”产业园区常务副主任庞泉根说,无论是农民眼睛看、还是人工查,误差都比较大。水稻精确栽培,每一次施肥、用药、灌溉、放水都恰到好处。

吴福官说,2003年吴江就开始小范围试验精确栽培,2008年开始在北联进行大面积试点示范。经过6年推广,目前园区的精确栽培已从当初的100亩增至4000亩,是全省精确农业的示范点。

为验证效果,园区每年还设置一个200亩的对比试验区,共18块田,分三组,分别实施“精确栽培方案”、技术员指导农民种植的“常规方案”和农户自己种植的“农民方案”。数据显示,在相同土壤、气候与品种条件下,“精确栽培方案”亩产量可达750公斤,分别比后两个方案增产7%-8%和10%-12%,同时,减少氮肥15%,有效缓解了土地板结,降低农业面源污染。

专家点评

精确农业 既增效又生态

□苏州市粮食作物技术指导站站长 吴正贵

稻麦精确管理技术,俗称“精确农业”,我市先是在吴江、昆山、吴中示范应用,后又扩大至张家港、常熟、相城等地。近几年来,累计推广应用面积150万亩以上,技术成果已成为我市稻麦生产的主要农业高新技术之一,对我市粮油生产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首先,经济效益较显著。应用实践证明,稻麦精确管理技术可实现农业技术的综合集成,技术应用区亩均增产5%以上,节氮10%左右,亩均增产节本120元以上。

其次,信息化手段较为前沿。该项技术把信息技术应用与稻麦生产,把基于生态分区、生产分类的技术规范变成基于农情、按需投入的精确处方,并与生长指标自动化检测技术有机结合,显著提高了农业生产管理水平,有力促进了信息农业和现代农业的发展。

再次,生态功能较为突出。该项技术应用,不仅能达到高产稳产,还具有优化投入结构,提高资源使用效率、减少农业面源污染,最终达到优化生态环境的“三个效益”和谐协调增长。通过示范推广总结提高,将使传统的稻麦生产管理的理念、模式、效能产生全新的变革。

名词解释

稻麦精确管理技术

稻麦精确管理技术,是对作物栽培管理过程中涉及的对象及信息进行综合管理和实时感知,着重实现不同空间尺度下作物播栽方案的定量化设计和作物生长指标的智能化诊断,从而促进作物生产管理过程的精确化与科学化,主要包括稻麦栽培方案设计和稻麦生长指标监测诊断两项子技术。

其中,稻麦栽培方案设计子技术基于栽培管理模型,可在播/栽前设计出不同生产条件下的稻麦适宜栽培管理方案(包括产量目标、品种选用、基本苗、肥水运筹等)和产中调控指标(适宜生长指标动态及养分指标动态等)。

稻麦生长指标监测诊断子技术基于便携式作物生长监测诊断仪、或网络化作物生长无线传感系统、或航空航天遥感影像,可在作物生长中期快速监测并诊断稻麦生长状况(如地上部干物质量、叶面积指数、植株氮素状况等),并精确指导稻麦中后期肥水管理调控。

链接已复制,快去分享吧

企业网版权所有©2010-2025 京ICP备09108050号-6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4934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