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数据,让老鼠仓无处隐藏

责任编辑:editor009

2014-06-09 13:07:09

摘自:腾讯

目前最大规模的“老鼠仓”是马乐“老鼠仓”案,就是交易所在做数据比对时发现的踪迹。根据后期马乐案法院开庭时的资料显示,交易所在日常监控时,发现一个10亿元账户重仓的小盘股和马乐掌舵的博时精选[-0.41%]高度重合。

目前最大规模的“老鼠仓”是马乐“老鼠仓”案,就是交易所在做数据比对时发现的踪迹。根据后期马乐案法院开庭时的资料显示,交易所在日常监控时,发现一个10亿元账户重仓的小盘股和马乐掌舵的博时精选[-0.41%]高度重合,进一步追查发现,一个3000万的账户亦是如此,后交易所上报证监会并立案,最终挖出了这个迄今为止最大规模的老鼠仓。

和现在运用“大数据”手段相比,以前的“老鼠仓”查处基本上处在“刀耕火种”阶段。现场检查就是其中一种方式。有基金公司向北青报记者描述过现场检查的过程,地方证监局“不请自到”,突然出现在办公和交易平台,并告知大家离开办公座位。稽查人员随后拿带有监测程序的U盘插上基金经理使用的电脑,查看有无违规记录。

早些年基金经理违规炒股,有些甚至直接在自己的笔记本电脑上安装炒股软件,检察人员打开电脑时,上面居然还有账户登录信息。这也是为何当年某地证监局现场检查时,有投研人员抱着电脑夺门而逃的原因之一。

除了现场检查发现线索,在“大数据”出现之前,监管当局另一个破案手段就是依靠内部举报,这大致分为家人举报和同事举报。在2013年之前的数个“老鼠仓”案件中,虽然监管机构在案情认定时并没有对信息源进行描述,但据北青报记者了解,其中有些老鼠仓是基金经理的“小三”举报,还有原配因为离婚财产分配不均举报,同事举报也是案发的原因之一,缘于办公室斗争的结果。

链接已复制,快去分享吧

企业网版权所有©2010-2025 京ICP备09108050号-6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4934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