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数据时代: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责任编辑:editor008

2014-08-13 09:35:59

摘自:钛媒体

随着大数据的深入发展,很多人都认为,在大数据时代下,中国企业普遍“不识数”,事实上,这种说法有一定道理,不单中国企业有“不识数”的特色,这几乎就是中国人的特色,我们似乎对数字有种天然的排斥感

随着大数据的深入发展,很多人都认为,在大数据时代下,中国企业普遍“不识数”,事实上,这种说法有一定道理,不单中国企业有“不识数”的特色,这几乎就是中国人的特色,我们似乎对数字有种天然的排斥感,大多数的中国人更喜欢用玄幻来押注未来,或者希望观音菩萨突然就温柔地说出下一期七星彩的中奖号码…中国历史上,算命先生、大法师的地位曾一度高于数学家和程序员。

好比,《人民日报》表述姚明时,常说:他是一位非常优秀的运动员,为我国篮球事业的发展作出了杰出贡献,值得中国全体同胞学习;而美国媒体则惯用量化的标准:姚明全勤的一个赛季,共出场82次,他在场的时候,火箭队每100个回合的进攻中,可以多得5.6分,防守中,则会少丢5.4分,这总计11分的影响,在NBA所有球员中排名第七,于是,莫雷给了他5年7500万的合同。双方的论述,都是在表达姚明的优秀,但显然,美国的报道给人的感觉更加清晰,也更具体,这就是数字的魅力,也体现了中美媒体之间的思维差异。当然,中国的个别领域也装模作样地玩了一些大数据:2009年,国家统计局称,全国70个大中城市房屋售价同比上涨1.5%,或者,每个月的CPI总是上涨一点点,偏偏煮鸡蛋就从1元了涨到1.5元了,就连小米去台湾抢购时,也敢于少了30台,不知道大陆的数据会不会少一些呢?简而言之,美国人迷恋数字是为了发现真相,而中国人贪恋数字,则是为了掩盖真相。

笔者认为,大数据是一座待开发的金矿,它能够促使中国制造、电子商务、经济、体育的发展,但前提是,我们需要静下新来学习技术,变革思维,还有最重要的:态度要虔诚。

星星之火,数中自有黄金屋

当然,我们也没有必要妄自菲薄,在中国企业整体的数据荒原中,依然有些企业走到了前列。BAT三大巨头,还有一些欧美企业的代工厂,都已经耳濡目染地开始了大数据的探索和实践:

阿里巴巴旗下的淘宝网拥有上百万的商家,消费者的购物清单,每天都会源源不断地向云端发送数据,而对这些数据的分析,会很容易知悉消费者的购买欲望、购物需求,于是,中国消费只要打开逛淘宝页面,就会非常巧合地看到自己想要的东西,一个篮球,或者一盒避孕套;腾讯获批民营银行执照,估计主要会面向小微企业的贷款,而QQ、微信,乃至财付通上的海量信息,也会帮助其不断累计数据,从而更准确评估贷款企业资质,最大限度的规避风险;至于,百度搜索就更不用赘述,消费者每一次使用放大镜,都会留下痕迹。

此外,一些与欧美企业合作的代工厂,也将受惠于大数据浪潮。一些以效率为生命的企业,会在组装线上架设上百条网线,通过扫描枪和测试设备来收集数据,监控良率,高管们只要呆在会议室里就会知道产线的情况了。

D1Net评论:

常言道“星星之火可以燎原”,这些前沿企业是引领中国企业拥抱大数据的先行者,我们的企业确实需要一场摧枯拉朽的变革,需要透明度,需要逐步降低对廉价劳动力依赖。或许,在寻找新技术支持的过程中,大数据技术将会成为中国企业的好伙伴,认识到这些,就需要开始着手去做了。

链接已复制,快去分享吧

企业网版权所有©2010-2025 京ICP备09108050号-6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4934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