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年前,扬州市城市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为644元,30年过去了,这笔收入在去年已经增加至30690元……这些数据是如何“诞生”的?我们的收入有没有“被增加”?
昨日,在第五届“中国统计开放日”来临之际,记者从国家统计局扬州调查队了解到,目前全市共有1150户城乡居民家庭“样本调查户”,这是反映一个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大数据。国家统计局扬州调查队近日公布对这些“样本调查户”的调查数据,全面刻画30年来扬州城市居民经济生活的变迁。
1 “大数据”折射历史性跨越
“账本是一个家庭经济生活的存根,也是一个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成绩单。”国家统计局扬州调查队有关专家向记者介绍,30年前,1984年我市开始进行城市住户调查。而30年来,扬州城市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出现翻天覆地变化,以2013年与1984年数据作对比,增长了46.65倍。
2011年、2012年、2013年,我市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为:24780元、28001元、30690元,三年平均增幅为12.13%。
回忆30年前开始的城市住户调查,当时的人均收入指标叫做“生活费收入”,1997年才调整为“可支配收入”。谈起两者名称的不同,专家表示,从“生活费收入”到“可支配收入”,反映的是城市居民由解决温饱到总体上达到小康的历史性跨越。
2 “三大件”反映居民生活巨变
“每一个时段,调查到的数据都在发生变化,而这种变化则反映着百姓生活的变迁。”专家介绍,上世纪80年代初,市民结婚时,能备齐当时流行的“三大件”——自行车、手表、缝纫机,是一件十分风光的事;上世纪90年代上半期,淋浴热水器、吸尘器、空调、电话、BP机等家用设备进入百姓生活。
“1997年的报表上,出现了家用汽车、家用电脑、摄像机,这是扬州居民生活发生巨变的重大转折时期。”专家说,进入21世纪,移动电话、传真机、健身器材等已经是司空见惯。而现如今流行的“三大件”是房子、车子、金子。就生活耐用品而言,电视机、电冰箱、空调,依然是居家过日子必不可少的“三大件”。
3 今年起实施城乡一体化调查
专家介绍,受我国城乡二元结构的影响,长期以来,我国的城乡住户调查采取分开进行,两项调查的指标、口径、范围、标准、方法都不尽相同。扬州从2014年一季度开始,实施城乡一体化住户调查制度,并首度运用大数据对全市共1150户城乡居民家庭“样本调查户”开展调查,并公布分市县的全体居民可支配收入,城镇、农村常住居民可支配收入等新口径数据。
透过一个个“小账本”可以看到,扬城居民收入逐年稳步提高,居民家用消费品由实用型向享受型转变,呈现数字化、娱乐化、个性化的特点。经过30年的发展,百户居民拥有汽车数量达25.5台,家用电脑88.9台,健身器材也开始进入普通家庭。
“当前,正是扬州城乡居民生活发生巨变的重大转折时期。”统计专家表示,每一次调查范畴内容的调整,对应的是每一次居民消费结构大升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