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数据:深通治国之道

责任编辑:editor008

2015-04-15 09:41:56

摘自:大数据文摘

如今,一提到大数据,很多人的第一反应,是数据在商业领域中的作用,所津津乐道的,也是精准营销,即通过数据洞察用户的需要、扩大营销收入。其实,数据的作用远不局限于此,数据不仅可以治国,还可以强国。

如今,一提到大数据,很多人的第一反应,是数据在商业领域中的作用,所津津乐道的,也是精准营销,即通过数据洞察用户的需要、扩大营销收入。其实,数据的作用远不局限于此,数据不仅可以治国,还可以强国。

数据治国,是指要凭借对数据的有效收集、处理和分析来治理国家,决定国家的大政方针和具体政策。

从定义看,数据是对客观世界进行量化和记录的结果。量化,是人类进行科学研究最根本的手段,就此而言,数据治国也可以理解为“用定量分析、实证研究的科学方法来治理国家”。此外,数据表示的是过去,表达的却是未来。数据之中蕴藏着社会发展的规律,“数据治国”的提法,也暗含着“人类可以更好的把握未来”之意。

回顾人类的历史,任何一个国家的治理,都需要参照数据,但由于信息技术的进步、记录手段的普及,物理世界的状态、个人的社会行为得到了前所未有的记录,这种记录的粒度越来越细、维度越来越多、频度越来越密,形成了“大数据”。今天的数据治国,含义远远超出了“参照数据”。

例如,当前国人关心的头号问题,莫过于空气质量。要解决好这个问题,从环境的监测、传感器的安装,到空气标准的设立、污染原因的分析,再到高污染、高能耗产 业的转型、智能电网、智能电表的使用和普及,整个治理链条都贯穿了数据。又例如交通拥堵,如今很多城市,立交桥高达三四层、地铁线也在快速扩张,却赶不上 车辆增加的速度,在资源增长空间有限的情况下,唯一的出路,是用好大数据,对城市的状态进行实时的分析和预测,不断优化现有资源的使用情况。还有当下智慧 城市的建设,大数据的作用可谓重中之重。

无论是东方、西方,今天都有政府在不断尝试,试图把 “凭借数据来治理社会”的模式推到极致。大概2000起,美国国防部高级项目研究所(DARPA)就在尝试建立一个超级数据库,把全社会每一个人的基本资 料、信用卡交易信息、医疗保险记录、出入境记录、航空和酒店信息、电子邮件、电话记录、网络搜索记录等等数据都整合到一起,然后通过数据挖掘和监控,在大 量的信息当中发现“信号”,实现有效的社会治理和管控。这个计划被称为“万维信息触角”,因为可能侵犯公民的隐私,在美国国会不断受阻,但美国国防部却屡次变换名目、暗中推动项目进展。最终因为后来大面积曝光,引发了震惊世界的“斯诺登事件”。

西边不亮东边亮。2002年,新加坡的国防部长在美国访问,他获知万维信息触角计划之后,大为赞赏。新加坡于是重金引进、聘请美国国防部的工作人员,在他们的帮助下,新加坡快速建立了一套万维信息触角,命名为“风险评估和全景扫瞄”(RAHS)。

RAHS最初的目的,是通过全社会的数据联通和挖掘,在错综复杂的社会现象中发现恐怖袭击、流行病疫情等突发事件的“信号”,达到未雨绸缪、有效治理的目的。 这之后,因为行之有效,新加坡政府将系统不断扩大,推广到经济、文化、社会管理的种种领域。房屋管理局用它来了解人们对于住房体系的批评和期待、人口部门 通过它掌握大众的生育态度变化、旅游部门用它来预测各地游客数量的周期、食品部门通过它决策是否应该减少对进口食品的依赖等等,从这个角度说,新加坡是数 据治国的一个实验室,它不仅将大数据用于情报和反恐,还用于构建和谐社会。

在中国,特别要强调的是,数据治国不是“数字治国”。 一些官员一谈起辖区人口面积、GDP增长幅度、项目投资多少、惠及领域若干、利税增加几何都有“数”在胸,还特别喜欢用“三项原则、五个重点、八项规定” 等等数字范式对工作进行总结,各项工作的考核也都与数据挂钩,大有唯“数据”盛行之势,这不是不好,但这些都是孤立的、静态的数字,并不是“数据治国”的 真义。大数据时代,数据治国更关注的是动态的数据、系统化的数据、以不间断“流”的形式存在的、成片的、活的数据,它们应该成为公共决策的资源为政府和社会广泛使用。

D1Net评论:

其实,归根结底,公共决策最重要的依据将是系统的、成片的、动态的数据流,而不是个人经验和长官意志,过去深入群众、实地考察的工作方法虽然仍然有效,但对社会治理而言,系统采集的数据、科学分析的结果更为重要。

(原文作者:涂子沛)

链接已复制,快去分享吧

企业网版权所有©2010-2025 京ICP备09108050号-6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49343号